北京時間4月23日凌晨,美股周五大幅收跌,三大指數均重挫逾2%,道指暴跌近千點,創下近一年半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美股大盤暴跌之下,盤初強勁反彈的中概股也被“帶崩”。衡量中概股整體表現的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盤初一度漲超5%,但收盤僅上漲了0.5%。
美股為何暴跌?會對A股產生多大影響?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記者表示,美股暴跌背后,美聯儲步入加息周期,且市場預計五、六月份的單次加息力度可能達到50基點或以上,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可能會延長A股的筑底周期,但A股估值已處于底部位置,也不必過度悲觀。
道指罕見暴跌近千點
美股三大指數周五低開低走,集體大幅收跌。截至周五收盤,道指暴跌981點或2.82%,納指大跌2.55%,標普500指數大跌2.77%。其中,道指創下2020年10月28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道指成分股中,卡特彼勒大跌6.6%領跌。11個標普行業板塊全線下挫,原材料、醫療保健、通信板塊跌幅均超過3%,跌幅居末的日用消費品板塊跌近1.6%。
至此,美股三大指數過去一周均錄得不小跌幅。通聯數據顯示,道指一周累計下跌了1.9%,為連續第四周下跌;納指、標普500指數分別累計下跌3.8%、2.8%,均為連續第三周下跌。
從美股暴跌原因來看,市場憂慮美聯儲可能激進加息或是主因。當前,美國正面臨著40多年來最高的通脹水平,物價飛漲使美國普通人的生活壓力驟然增加。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周四下午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場活動時暗示,美聯儲在5月議息會議上可能加息50個基點。他表示,加快行動步伐是適宜的,加息50基點是5月會議的討論選項之一,美聯儲致力于利用工具來將通脹率拉回到2%的目標水平。
美國國債收益率本周重啟上升勢頭,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周五最高觸及2.975%,創下三年多最高水平;五年期美債收益率日內一度升穿3%,為2018年以來首次。美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對賴以龐大流動性支撐估值的科技股、成長股造成巨大壓力。
蘋果公司股價周五大跌2.8%,總市值降至2.64萬億美元;微軟、亞馬遜、Meta公司股價跌幅也均超2%,谷歌公司股價大跌逾4%。
中概股沖高后大跳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四大幅下挫后,中概股周五盤初強勁反彈,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一度漲超5%。然而,隨著美股大盤暴跌,中概股沖高后大幅跳水。截至周五收盤,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幅縮窄至0.5%。
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周五收盤,272只中概股中,有145只個股下跌,113只個股上漲,14只個股為平盤。中概股最新總市值報10036億美元。
熱門中概股多數走出了沖高回落的行情,阿里巴巴股價盤初漲逾5%,收盤小幅上漲0.6%;京東盤初漲超7%,收盤漲2.6%;拼多多盤初大漲8%,最終微幅收跌0.06%;百度盤初漲逾4%,收盤下跌1.2%。
當地時間21日,美國證監會(SEC)將知乎、理想汽車、貝殼等17家中概股公司列入“預摘牌”名單,這是今年3月以來第5批被納入該名單的中概股公司。按照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規定,被列入名單的公司如果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美國證監會有權將其摘牌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時間4月21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一次討論中回應了有關中概股下跌問題,他表示,中概股下跌的因素有很多,中美審計監管是問題的核心,目前中美的談判進展非常順利,有信心相關不確定性很快就會消除。
A股不必過度悲觀
美股暴跌之際,歐洲主要股市周五也集體大幅下挫。歐洲斯托克50指數收盤大跌2.2%,德國DAX30指數收盤跌2.5%,法國CAC40指數收跌2%,英國富時100指數收跌1.4%。
外圍市場的下跌,或將對A股市場造成情緒性干擾。當前,滬指3000點大關正面臨考驗。
4月22日,A股三大指數收盤漲跌不一,滬指小幅收漲0.23%,報3086.92點,盤中最低下探至3049.36點;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收跌0.29%、0.69%。A股總體呈縮量調整態勢,全天成交量僅約7534億元,有近3000只個股收跌。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記者表示,美聯儲步入加息周期,且市場預計五、六月份的單次加息力度可能達到50基點或以上,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美聯儲壓制高通脹率的決心很大,難免會造成股市劇烈波動,今年以來美股納指已累計下跌近18%,而且仍未完全見底。
郭施亮認為,在美聯儲步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對新興經濟影響很大,整個市場的風險偏好也會受到影響,將延長A股筑底的周期。不過,對處于估值底部的A股來說,也不必過度悲觀。
值得關注的是,據證監會網站消息,4月22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22日上午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關于貫徹近日黨中央做好當前經濟社會工作重要會議精神的部署,分析了當前市場關注的重點敏感問題,研究了應對措施和政策儲備,對近期國務院金融委有關安排進行再落實、再推動。會議強調,要及時回應市場關切,引導市場預期,激發市場活力、潛力,進一步提升市場韌性,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