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能源保供增供的若干舉措。其中,“發揮煤炭的主體能源作用”被列在第一項要求并在網絡上引發相關討論。
如何理解將繼續發揮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作用?在“雙碳”目標不變的情況下,保持煤炭為主體的能源模式又意味著什么?計然碳科技首席專家王瑋對記者表示:“碳達峰階段,對于煤炭消耗大戶的電力、鋼鐵等行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改造、機組靈活性改造等。我國地域廣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拿燃煤機組來說,也還有不少的落后產能的機組在運行,通過淘汰落后和機組改造,還是有很大的降碳空間。通過機組靈活性改造,提升煤電的調峰能力,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同樣也是降碳的方式。實現碳達峰有很多的方式,不能搞激進和一刀切。”
新增3億噸煤炭產能
除了提出發揮煤炭主體能源作用以外,國常會還提出要在嚴監管、確保絕對安全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對經全面評估審查、已納入國家規劃的三個核電新建機組項目予以核準。并將通過核增產能、新增投產等方式在今年新增3億噸的煤炭產能。并將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引導煤價運行在合理區間。
3億噸的新增煤炭產能意味著什么?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共40.8億噸標準煤。這個數字在2021年升至43.3億噸,相當于增加了2.5億噸的產能。但新增產能的數量仍比不上消費的攀升,2021年能源消費總量為52.4億噸,超過生產量9.1億噸。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梅婷向記者指出:“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既是電力行業的絕對支撐,也會通過煤化工、取暖等行業影響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在‘雙碳’的實現過程中,由于煤炭的排放系數最高污染物最多,因此將煤炭逐步轉化為天然氣、并進一步轉化為可再生能源,是雙碳工作的重要任務。”
但王梅婷也指出,這個決定并不“新奇”。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和能源形勢下,從去年年底至今,國家已經反復重申煤炭的主體作用。
“在破舊立新的過程當中,必須先立新再破舊,不能出現運動式減煤減碳,而要發揮煤炭的兜底作用。在目前我國能源緊平衡的情況下,更大力度的開展能源保供工作,保證我國能源自給。相較于煤炭,短期來說,其他發電方式都無法替代煤炭。” 王梅婷對記者表示。
煤價未來走勢將會如何?王瑋認為,由于受美國加快收緊政策、俄烏戰爭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推高。作為國內主要大宗商品的動力煤、焦煤等價格雖然不再出現去年下半年的“煤超瘋”現象,但依舊處于高位運行。
王瑋指出:“受國內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能源保供十分重要,能源價格非常敏感。首先要讓大部分企業都能活下來,能源成本是不能推高的。”
2022年煤機改造規模將超2.2億千瓦
除了新增產能與新批的核電機組,推動煤電機組改造、全年改造規模超2.2億千瓦也在此次國常會被提及。
而煤機的改造工作早在2021年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的聯合文件《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中就已經有所體現。
國家發改委在《方案》中明確,“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不低于3.5億千瓦。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4000萬千瓦, 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制造規模1.5億千瓦。
而在今年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也下降了0.5%,成效開始顯現。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記者表示:“在全國加快清潔能源使用、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產業的同時,要注意到目前階段我國以煤炭為主力能源的國情暫時無法改變,能源替代也要建立在能源可以安全、穩定供能的基礎上保供穩價、優化暢通。”
祁海珅向記者指出:“能源消費轉型過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安全、可靠的基礎性能源供應作保障。而燃煤火力發電與核電就是穩定電力能源供應的保障基礎和壓艙石,絕對不能冒進、機械式的增減能源供給形式,大干快上地運動式減排降炭,要做到火力發電等基礎能源和新能源出力的優化組合,在能源供給暢通的前提下,做到新、舊能源的‘雙輪驅動、差速平衡’下的協調、互補式發展。要堅定不移的推進百年未有之能源消費革命大變局的穩步行進,從國家的大能源體系范疇來講,能源的綜合利用也需要多種資源的配置,不能畢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