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此句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為廣大讀書人而認同,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一件事。在王文學看來,想要實現遠大抱負首先就要學有所識,以此為基,當能越走越穩,更是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放不被時代、他人落下。
王文學自幼就喜歡讀書,也有著遠大的志向。年少身處偏遠山村的王文學,所具備的學習條件并不好,除了課堂上老師教的知識機會沒有其他知識來源,因此王文學無事時就幫著相鄰干活,積攢點小錢,一年下來也有一些,然后就拜托有事回村在外的務工同村,讓他們幫忙買書回來,涉獵廣泛。
從小學到初中,村莊還是那個村子,并未伴隨時代的發展而富裕起來,村里的房子越顯得破舊,看到很多同村的大哥都放棄了讀書外出務工,王文學便暗暗發誓,將來要通過所學改變自己的家鄉。因此,王文學便愈加認真讀書,年復一年,日新月異,王文學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會經濟、法學是報考的熱門,王文學卻報考了農業大學,王文學的選擇讓父親追著破口大罵,你是將來還要回來當農民嗎?許多年過去,其父卻為這樣的選擇感到驕傲。
在大學期間,王文學除了上課時間,其余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內讀書,說是廢寢忘食倒不至于,但卻為同宿舍的學生稱之為“沒有感情的讀書機器”。其實不然,在放假期間,王文學除了讀書,更多的是走訪各地,實踐調查農耕情況,制成圖表數據。
畢業后,王文學只帶了一背包的書和一本本筆記回到了家鄉,找到了村長,在村長的幫助下,王文學教給村民科學種地,選育良種,不出意外,最后家家皆是豐收。此后,王文學成為了村官,又把握時代機遇,一邊學習一邊改造家鄉,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也都回到了家鄉。
村里的老人總說王文學是大才之人,是村子的福星,王文學每每回答皆是“我只是比別人多讀了點書,基礎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