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國家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民辦高校在向應用型轉型發展過程中,要抓住機遇,大膽創新,緊緊圍繞國家對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探索適合學校發展實際的特色鮮明的轉型發展道路。
明確立足地方辦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定位
2015年10月,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對高校深化改革、內涵發展、主動服務地方需求、增強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出新要求。同年,燕京理工學院被批準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十所試點學校之一。
面對新形勢和新機遇,學校對轉型發展達成共識:轉型不僅是國家對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時代要求,更是地方本科高校還原自我本質,鞏固存在價值,贏得社會認可的內在需要。轉型發展不是學校降格,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辦學理念的重新調整,即從以“學科為本”的傳統知識生產模式向以“知識應用”為主旨的現代知識生產模式轉變;從“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向“以問題研究為中心”轉變;從向往“學術型”向踐行“應用型”轉變;從“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的二元職能向“人才培養、應用研究、社會服務”的三元職能轉變,并依此對學校辦學行為進行深層次、系統性、結構化再造。據此,學校明確了“立足河北,服務京津冀,面向全國,建設特色鮮明,能夠為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科技、文化支持,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一流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定位。
改革“多元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設計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突出應用型,即強調培養學生的理論和知識運用能力;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強調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強調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據此,學校在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上以社會需要和行業需求為出發點,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實踐體系為核心,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類型多樣、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課程體系采用逆向設計方法,以專業基本知識、技能為核心,設計專業核心能力課和專業通用能力課及相應實踐訓練環節。以服務專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為原則,強調“從出口找培養方向”,結合專業特色設置專業平臺課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以思政和軍體教育為基礎,以科學和人文教育為特點,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從學生政治思想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人文素質、職業素質、通用技能等全面發展要求出發,設計通識課和綜合素質課程。
構建多層次綜合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轉變的重要環節,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應用型實踐教學應突出針對性、相對獨立性和模塊化,以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搭建專業實驗實訓、職業技能考核、創新創業訓練實踐平臺,構建由基礎性、專業性、創新創業、企業實戰訓練類課程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加大實踐課時比例,開展以實際應用為導向的實驗實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優化整合實驗項目,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研究探索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其占有實驗課程總數的比例達60%以上。三是加大開放實驗數量,通過開放實驗室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四是建立集學生實習與就業、教師教學與科研、科技開發與應用為一體的跨專業多功能的綜合性基地,為產學研合作育人提供有利條件。
探索多樣化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圍繞提升合作理念、擴展合作空間、加強合作深度、創新合作機制等方面綜合展開,通過校企共同調研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雙師型師資團隊、開展課程改革、合作編寫教材、共建實踐基地,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學校在應用型教學改革中形成了多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一條主線、二個機制、三個實踐層次”的工學結合模式;“學校進一步,企業跨一步,學生領先一步”的訂單班模式;“教學內容重知識應用性,教學方式以項目式為主,教學效果重成果品牌導向”的工作室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為龍頭、以項目為載體、以聯盟為形式”的教育聯合體模式;“專業技能教學要求與行業職業技能要求對接,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對接”的對接模式;“集—分—合—總”進階式的學科競賽互動模式;“工作室+創業班”形式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等,改變了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的弊端,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創新精神的增強,畢業生就業率、自主創業率和整體質量得到持續提升。
創建“一體兩翼”雙創教育模式
在轉型發展背景下,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全面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以“三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載體,通過“以賽帶創”和“以園促創”,從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實際項目運行三個層面打造“一體兩翼”雙創模式。“一體”即以課程—實踐—評價“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載體,普及創業課程,搭建實踐平臺,完善評價體系,第一第二課堂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兩翼”即“以賽帶創”和“以園促創”。“以賽帶創”強調專業指導和政策激勵,以競賽帶動原始創新能力的萌發。“以園促創”著重條件、制度和資金支持,以孵化園為中心,構筑起“一中心·五功能區”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具體包括以眾創空間為依托,構筑眾創空間功能區;以創業孵化基地為載體,構筑互聯網創業功能區;依托創客小鎮,構筑匠心創業功能區;以實訓中心為載體,構筑研發、生產型功能區;拓展孵化區域,構筑校外創業功能區。這些創新創業平臺促進了雙創項目的實施,學生近幾年來在各項創新創業賽事中成果頗豐,每年學科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00余人次。
打造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精品課堂
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是落實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迫切要求,也是服務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的重要支點。學校在轉型發展之初就確立了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大學的戰略目標,圍繞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營造有利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環境,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的150余所大學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實質性交流與合作。近5年,已有數千名學生前往加拿大、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游學活動,并有數百名學生實現了海外深造的愿望。2020屆畢業生小楊同學作為聯合國人口基金“一帶一路”青年領導力項目校園大使,以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受邀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2019年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青年論壇,并被世界頂尖名校倫敦大學學院錄取為教育與國際發展碩士研究生。國際化辦學不僅使學校在積極尋求與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的過程中系統地學習到了成熟的應用型高校辦學經驗,更讓學生享受到世界優質教育資源的哺育,加快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