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業應邀作為美團大學美酒學院講師進行線上直播,并就疫情之下如何轉危為機,以科技創新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做了分享。
對于疫情之后如何以新的手段、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展望未來發展,推進文旅產業,信宏業認為要以科技創新塑造新的實踐和認知模式,宏觀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解決企業發展和智慧文旅推進等問題。在直播中,他圍繞科技撬動歷史發展、文旅產業的發展狀況、疫情中的反思、科技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四個方面為大家展開講解。
信宏業認為,科技之于文旅產業,與其說是工具,不如說是理念,它將重新塑造行業的認知和經營邏輯。智慧文旅要逐步從科技+文旅的微觀操作層面,逐步提升到中觀和宏觀高度。
據了解,美團大學為了助力廣大生活服務業商戶更快復蘇,更好經營而發起"春風計劃,商家加油——疫后商機洞察系列公益直播"。每場直播會邀請專家、學者作為嘉賓,為生活服務業商戶、行業從業者分享疫情后的商業機會與發展趨勢。其中,美酒學院開展直播課程近百場,在線學習人次超過50萬人次,學員人數超過10萬+,總學習時長達到209萬分鐘。
科技撬動歷史發展
信宏業認為,科技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層出不窮的科技突破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推進,并撬動著歷史發展,推動著產業變革。
其社會表現,首先在于從科學構想到科技應用的過程中產生的無限商機。"科技應用的前景,帶來了資金的追捧,資金又助推科技前沿不斷突破,形成了一個良性戰略發展鏈,也就是說科技創新有前景,有前景就不缺資金,有資金就不缺技術匯集,良性循環使這個時代展現出科技推動社會變革的蔚為壯觀的場景。"
科技撬動歷史發展還表現在科技對于社會變革的推動。科技的發展造就了當今社會組織結構、工作、生活的新時尚和新形態,從ICT、電子商務到定制工業、定制農業,新科技被社會所接受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與社會的融合在技術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融合,這種融合使我們人類的人性、人類的想法、人類的審美觀、人類的生活價值得到顯著提升。"科技可以撬動歷史,科技也可以塑造未來。"信宏業說。
去年國內出游人次超60億,產業發展空間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游客,國內出行超60億人次,入境游客1.4億人次,出境游客1.69億人次。旅游直接就業2826萬,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占整體就業數的一成多。有藝術表演團體2072個,博物館3410個,文化館3325個。公共圖書館3189個,總流通達87774萬人次。
信宏業認為當前我國文旅產業體系完整,規模龐大,未來產業發展空間更大,但同時也存在著服務模式同質化、服務內涵淺層化的問題。如何讓社會對文化旅游的理念迸發和思維變革映射到產業供給之中,由供給的結構化改革逐步適應滿足社會需求,是當今文旅產業發展重要著力點。
文旅產業需重新梳理定位
對于在高速發展中由于疫情突然按下暫停鍵的文旅產業,信宏業認為,當務之急是想出路、重思考,而第一步就是重新梳理正確的定位,要想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別人做得大、做得強,我可能做得細、做得精;你可以用力用錢,我可以用情用心。我覺得認識自我、認清自我,展現自己的獨特性是文旅產業必不可缺的內涵。"信宏業說。
他認為,求變是發展的靈魂,也是現代服務業的基因,文旅產業發展要在認識自我的前提下,經歷四個步驟,即創意、規劃、實施、發展。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信宏業認為文旅產業要在"危"中看到"機"。由渡危難到搶先機,改變服務模式同質化、服務內涵淺層化,首先就要認識到人群或人流不是簡單的流量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個性、有追求、有需求的鮮活的人。"如何為這些鮮活的人服務是我們文化旅游業的情感,更是發展未來。"信宏業還表示,"投資可以解決做大,做強必須要解決文化內涵問題,要解決核心價值問題。真正的旅游目的地,真正的旅游景區,應該有自己的鐵桿粉絲,應該有自己的忠實游客,他們是欣賞你的,是懂你的,理解你的文化,體味你的內涵。只有在這些服務上能夠分出受眾,才能加深我們的服務深度,才能使文化旅游經營多樣化,體現出我們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價值,這應該是我們這次在復蘇和振興過程中深刻體悟的。"
科技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談到科技對于文旅產業發展的推動,信宏業認為,科技和文旅有天然的親和力,旅游是行前、行中、行后連貫的過程,只有在信息科技的支撐下,旅游營銷、旅游服務、旅游管理三個階段才能做到相互促進、相互完善。
對于智慧文旅與創新探求,信宏業以旅游營銷為例,提出基于科技支撐的靶向營銷,認為應當遵循基于五個合適、四個過程、三個程度的精準營銷,從科技+文旅的微觀層面逐步向中觀和宏觀轉變。
"今天沒有絕對的傳統產業,所有一切都在與時俱進。在變革的大潮中,可以積極主動應對,也可以消極被動應付,但都躲不過發展的潮頭,差異的不僅是態度,更是未來。"信宏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