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拓寬價值活動的邊界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邏輯在于通過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使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力,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現有文獻大多將生產效率作為衡量要素使用效率的直接指標。生產效率通常被定義為企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比,是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長期績效的重要指標,反映了企業的價值增加路徑,決定著企業的未來發展。目前,科技創新對經濟質量發展的提升路徑主要有以下三種:首先,科技創新會創造新的流程、模式,改變資源利用方式,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和整體效率的提升。其次,科學范式的改變,會對整個產業的技術標準產生顯著影響,傳統產業基于創新鏈、創新要素集聚推進升級,從而影響產業內創新生態。最后,科技創新改變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傳統模式和范疇,提升了企業非技術創新效率,深刻改善了發展質量。吳曉波等對華為公司的管理變革研究中,就體現了非技術創新效率提升對于華為技術突破、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意義。
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價值活動的邊界影響著企業核心能力的構建和持續。本文沿用何盛(2008)的觀點,依據企業價值活動的范圍將企業價值活動邊界分為縱向價值活動邊界和橫向價值活動邊界。科技創新孕育了新興技術范式和新型商業模式,新興技術范式與新興商業模式均能顯著作用于企業價值活動邊界。新興技術范式產生初期,企業出于風險分散、成本分攤、效率至上等考慮,優先拓展橫向價值活動邊界,通過并購同類企業、橫向合作等形式,搶占技術范式轉移的先機,躍遷到新的技術軌道;而在產業技術范式產生的完善期,為統一行業標準,企業趨向于縱向合作,更加細化分工,延伸縱向價值活動邊界。新型商業模式的產生,是企業在洞察消費者需求,深諳行業發展“痛點”后,結合最新技術范式對傳統商業模式的顛覆。新型商業模式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新興商業模式產生于增加或減少產業鏈中的某一或某些環節,加入或刪減產業伙伴,徹底顛覆原有體系和價值創造邏輯,重構商業模式,創造新的業態,側重于對企業縱向價值邊界的擴散;另一種是將自身科技創新技術應用于其他行業,重塑其他行業的發展邏輯,對其余產業的影響程度較高,側重于對企業橫向價值邊界的擴散,此時企業的價值邊界呈現較為松散的價值網絡,企業作為一種平臺型載體,連接著價值活動周邊企業,整個企業的價值活動創造成為閉環,企業的價值活動邊界不顯著。
以阿里巴巴為例,成立于1999 年的阿里巴巴集團,從一家只有18人的小公司迅速成長為擁有淘寶、天貓、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多家關聯業務公司,港股總市值超4 萬億的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其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就是通過技術創新拓寬經濟活動邊界。以“支付寶”為前身的螞蟻金服的發展便是阿里巴巴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螞蟻金服一直以來圍繞金融科技面臨的“痛點”和難點,積累了豐富的自研技術,提出了面向未來的BASIC戰略,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螞蟻金服聚焦的方向,B:區塊鏈(Blockchain),A: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S:安全(Security),I:物聯網(IoT),C:金融計算(Computing)。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螞蟻金服一方面顛覆了傳統的金融服務形式,創造了新的業態,拓展了企業的縱向價值邊界;另一方面,螞蟻金服延續阿里巴巴的開放特色,從一家以toC業務為主的公司轉向同時有to C+to B業務,為合作伙伴提供核心技術的公司。如為交通卡服務提供“風險大腦”技術,通過金融科技身份核實技術助力小豬短租的智能門鎖等。此時的螞蟻金服已成為一個連接交通服務、小豬短租等多個合作伙伴的平臺和載體,是一家成熟的生態型企業。作為全球金融科技創新的領導者,螞蟻金服繼續加大開放,為其生態中的企業提供涉及數據、技術、產品、運營等多個維度的開放賦能,形成金融產業發展的閉環。
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公司通過科技創新拓展企業經濟活動邊界,實現跨越式發展,對加強企業自研技術儲備、引領民營企業開放邊界,共創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綠色創新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內涵是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通過科技創新、知識資本、機制體制的“賦能”,使產業鏈本身的資源呈現有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替代性、難以模仿性,使得產業鏈能夠持續產生高附加值;合理化是指產業不斷升級的目的是尋找一個最優點,在這個點上的產業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都能達到最優。
科技創新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主要功能聚焦于以下兩點:首先,通過技術創新的累積,知識資本的嫁接、裂變,嵌入效應,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加上變革性、顛覆性的技術搶占市場,贏取“超額利潤”,產業中的企業資源呈現VRIN 的特性,提升產業結構整體競爭力及其對環境突變的抵抗性;其次,通過非技術創新的經驗積累和試錯匹配,產業對于資源的宏觀把控能力增強,以價值可持續遞增為核心的資源分配理念指導下,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實現穩定提升。因此,在科技創新的催化作用下,產業結構迅速升級,且升級優化效果顯著。
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對中國環境生態產生了惡劣的影響,綠色創新是這一語境下的又一重要話題。綠色創新通常被定義為通過對制造工藝、生產技術、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等環節或整個制造生產系統的優化改善來消除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綠色技術創新是綠色創新相關研究的核心內容,現階段中國整體的綠色技術創新投入仍然較低,低于研發投入的4.6%。
綠色技術創新集中體現在工藝和產品兩個渠道,綠色技術創新強調對現有工藝的綠色化改造,實現能耗效率的提高,同時綠色技術創新的產品融合了綠色特征(green attribute)和功能特征(functional attribute),追求環保帶來的品牌優勢和發展質量的提升。
綠色創新對于中國企業發展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綠色創新是大多行業標準制定的重要考量,企業可通過推動行業標準的升級,搶占市場先機,增加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其次,綠色技術創新能夠為企業形成“隔離機制”,產生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占領細分市場,保護企業的邊際利潤;最后,童健等(2016)得出工業轉型升級的“J”形曲線的拐點取決于清潔行業和污染密集行業技術效應的相對大小,因此,綠色創新對產業升級也有重要作用。企業通過以上綠色技術創新的三種效應,帶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海爾空調“高效能生態”的升級轉型為例。作為全球白電第一品牌,全球家電領域的領軍企業,海爾集團斬獲了多個重量級創新獎項,主導了多項行業國際標準,致力于綠色、節約型技術創新的研究開發,引領產業升級。例如,在“人單合一”模式指導下,海爾針對市場痛點,突破技術難關,推出了“不會得空調病”的天樽空調,顛覆傳統空調送風模式,滿足市場需求,帶動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同時,綠色創新也是海爾迅速發展的關鍵動力。2020年1月4日,海爾空調以空氣生態平臺為支撐,提前于國標的推行,率先一步啟動了空調新能效標準,推出空調行業高能效生態場景解決方案,從單一產品的高能效升級到場景方案的高能效。“空調新能效標準”提高了能耗效率,統一了定頻與變頻的評價方法,只按照季節能效定級,綠色環保。同時,海爾空調于2019年8月已經提前升級高于新國標的企業能效標準,并在全球升級高能效技術,搶占市場先機,提高市場份額。另外,新能效標準的實施意味著目前定變頻市場的淘汰率達到45%,綠色創新形成的“隔離機制”,為海爾空調帶來了獨特的競爭優勢,保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以海爾為代表的領先型企業,針對解決市場痛點,顛覆產業技術,帶動產業升級優化;同時,綠色創新的“市場先機”和“隔離機制”為領先型企業開創了新的利基市場,有利于企業提升其產業地位及國際影響力,從而帶動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引領行業發展趨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Mazzucato(2013)對美國企業超前研發的數據資料分析后得出美國政府主導著企業的戰略性領域研發,由此進一步證實企業技術力量對于國家產業發展的顯著作用,技術預研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戰略意義。企業技術導向性判斷的依據為以下三種:首先,基于行業技術系統混沌階段的密集型技術研發。在當前行業主流技術范式生命周期的衰退階段,正是技術系統中新技術范式的萌芽期,只有在這一階段敏銳地識別出更有前景的新技術,才能盡早實現技術軌道的躍遷,引領行業技術發展。其次,機會窗口產生于主導范式與主導范疇之間的區域,基于原有技術范式的主導設計變化是漸進性創新范式的主要邏輯,漸進性創新同樣能夠占領細分市場,保持企業競爭優勢。最后,科技創新的累積性效應十分顯著,基礎性共性技術為各類跨領域技術的研發提供了保障。不斷加大對前沿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才能掌握技術軌道演化的內在規律,突破前瞻性技術,更準確地把握研發方向。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人類美好生活的需求又是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科技求善”“以人為本”的創新觀揭示了科技創新服務人類,滿足社會需求,創建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屬性。因此,充分挖掘、拓展甚至創造人類經濟社會需求,對推動科技創新從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企業洞察人類需求,推動科技研發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1)挖掘市場需求,改善現有產品。主要針對現有市場中的客戶需求“痛點”,尋求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提升客戶滿意度。(2)拓展市場需求,完善產品體系。圍繞現有市場,挖掘潛在的服務和新興周邊產品,構建企業產品生態,提升產品、服務附加值。(3)創造客戶需求,構建新的利基市場。建立良性互動的客戶連接機制,變客戶為用戶,提高客戶忠誠度和客戶黏性;將領先用戶、各類利益相關者引入技術研發過程中;建立創新社群,探索、創造超前需求,創造新的利基市場,為企業獲取創新“租金”。新一代信息革命背景下,人類社會經濟需求推動的科技創新,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質量,更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進入無人區”和“通信行業領先企業”的后發企業華為為例。通信技術的研發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華為成立初期,國內通信技術十分落后,加上國外通信巨頭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中國通信產業的發展緩慢。華為意識到基礎研發的重要性,通過與國外先進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產業聯盟、聯合創新實驗室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華為重視技術預研,率先掌握LTE技術并于2008年建立了業界第一個LTE/SAE 商用網絡。早在2008 年,LTE 技術成熟時,華為就敏銳認識到5G 技術的引領性,開始部署5G研發工作,掌握了研發的最佳時期。作為歐盟5G項目主要推動者,發布5G白皮書,在全球9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截至2019年2月底,華為已經與全球領先運營商簽訂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40 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華為年報,2018)。華為提出的5G 解決方案受到廣泛認可,引領行業發展趨勢。同時,華為還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圍內消除數字鴻溝,通過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領域的持續創新,讓技術變得更簡單、更便捷、更實惠,讓更多人享受到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紅利,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例如華為推出了RuralStar農網解決方案,使上百萬農村人口成功接入網絡;與歐盟聾啞人協會等組織合作,聯合推出“StorySign”的AI 應用,讓人們能體驗到專業級的拍攝水平。華為在滿足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保證了華為的可持續發展。華為5G技術引領了通信產業的技術發展,提升了其在通信產業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塑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的華為已經在新的技術軌道上持續探索,引領行業趨勢,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提高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科學有效地配置全球范圍內的要素資源,在此邏輯下,產品原有生產過程的不同環節分散在不同的國家或區域展開,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簡稱為GVCs)由此形成。全球價值鏈研究了世界產業組織的縱向維度分布,以業務工序為橫軸、附加值為縱軸得到的“微笑曲線”,刻畫了全球價值鏈中的不同環節的價值分布。各國整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決定了國家整體的全球價值鏈層次。
Gereffi(1999)總結了價值鏈升級的四種模式:提升技術能力的流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產品升級;采用新功能的功能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跨環節升級,這四種升級模式都需要科技創新的基礎保障,側面肯定了技術創新對于提升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位置中的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科技創新促進國家轉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內在作用機理為:第一,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可以增加生產鏈上游研發設計環節的企業數量和產業整體技術含量,掌握產業核心技術,主導價值鏈治理。第二,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提高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促進了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第三,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顛覆了傳統的營銷與服務模式,使傳統產業煥發生機和活力,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由此,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制造業將升級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并舉,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的兩端遷移,引領高質量發展。
以海康威視為例,成立于2001年的海康威視,在短短20 年內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領先的安防產品制造商及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曾于2007—2011年連續五年以中國安防第一位的身份入選《A&S》“全球安防50 強”。海康威視的發展歷程就是傳統制造業企業向設計端與服務端轉移,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過程。海康威視一直重視技術的研發設計,并根據不同用戶群體設計不同的產品線,但是,這些舉措對于企業的價值鏈位置的升級作用并不顯著。自2010年開始,海康威視開始為客戶定制整套安防產品,成為一體化安防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通過對技術的不斷攻破,海康威視逐漸掌握該行業的核心技術,提升其在價值鏈中的控制力。同時,結合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等先進技術手段,完善“產品+ 服務”的業務模式,2017年,海康威視推出“AI Cloud”數據平臺,以進一步協調各類產品的功能,確保各類解決方案的適用性。在此基礎上,海康威視形成“產品+解決方案+數據平臺”的模式,成功實現服務轉型,提升企業整體附加價值,從而優化整個國家產業質量,提高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五、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
科技創新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社會效應。社會效應的類型和強弱取決于科技創新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和顛覆性程度。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探討科技創新的社會效應:宏觀層面來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突破,緩解了生產關系,提升了科學技術生產力,為中國在大國博弈中擺脫技術牽制,贏取博弈優勢發揮著積極的效應;中觀層面,原始性創新能夠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優化,同時,“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對于孕育新興產業,平衡區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微觀層面,對于企業而言,共性核心技術的突破,提高了企業的技術掌控力,有利于組織形成創新文化。對于創新個體而言,良好的社會創新氛圍能夠維持個體的創新熱情,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綜合來看,科技創新的社會效應主要體現為顯著的集約效應、協同效應和引領效應。一是集約效應,集約效應體現在技術更新換代過程中要素資源的節約,通過產生新的技術、方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指非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協同演進和動態匹配;三是引領效應,龍頭企業的創新對于企業自身以至整個產業的技術發展都是引領性的,集中力量支持龍頭企業的前瞻性技術研發,對于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引領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以華為為例。華為作為中國最大的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是中國特定情境孕育的100%由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華為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掌握了通信產業核心技術,擴大了全球知名度和市場地位,成為中國通信產業的龍頭企業。華為的成功,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帶來眾多積極的社會效應:首先,華為打開企業邊界,向各行各業提供先進技術,如與國家信息中心成立電子政務聯合創新中心等,華為通過與電子政務、交通、保險金融、醫療等領域聯合創新,助力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其次,華為在2015 年宣布了五年10 億美金的“沃土計劃”,打造面向開發者伙伴的開發使能平臺和聯合創新,向開發者提供最前沿的技術領域的ICT 開放能力,提供自身的各項解決方案(如決策方案、應急指揮方案等各類方案),促進產業創新。最后,華為的成功,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創新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勵了創新型組織和個體,提升了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決心。華為技術創新帶來的社會效應表明,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會對企業和個體的創新產生激勵作用,提升其創新文化或創新熱情,從而形成全社會良好的創新氛圍,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作用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如圖1所示。科技創新通過提升生產效率,拓展企業經濟活動邊界,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推進綠色創新,提升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引領行業趨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從而保證企業長久競爭優勢,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引領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