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開始,“智慧教育”的概念就在教育市場嶄露頭角,然而7年過去了,許多應用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結果,很多信息化裝備成了學校的面子工程,也有很多采集的數據沒有得到實際應用。天學網一直致力于推動個性化教學,利用“全場景+大數據”分層個性化教育解決方案,將課前、課堂、機房與課后不同場景的數據打通,實現每個學生、老師、家長與數據的連接,不斷探索并將智慧教育落地。
智慧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專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教育,支持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2013年起,天學網就開始思考互聯網教育到底解決了教育領域的什么問題?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打破地域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實現教育公平等,這些都是優點但并非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在智能時代,智慧教育的獨特優勢就是讓每個學生享受個性化教育,這點是線下教學不可能實現的,當然,這需要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如今,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還只是一個搬運工,從線下搬到線上。
智慧教育的主戰場是學校,如何支持學校普及個性化學習、支持老師的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這是智慧教育的關鍵問題。作為深耕英語教育領域十七載的天學網一直在賦能學校,包括與清華附中聯合研發的聽說課程、與浙大附中在疫情期間打造線上走班網課,以及利用電子白板推進互動教學與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等,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更加活躍,更加有趣。
浙大附中在疫情期間使用天學網平臺開展網課走班教學時,共開展19554節課,3393名學生參加。線上互動教學,課程形式豐富多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課程與隨堂作業、課后作業、測試有機融合在一起,學生完成作業后,系統自動批改,及時生成老師需要的數據報告,老師能夠及時精準地掌握學情,及時有的放矢地調整和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與此同時,智慧教育的真正落地,也需要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與創新,包括教學法與教研。其中,聲音和圖像也是教學場景中的兩個關鍵數據,智能化的人機交互與處理,依賴高質量、清晰的數據。天學網一直不斷探索研發,聯合“黃鸝智聲”品牌研發的智能降噪耳麥,搭載了聆聲智能聲音前端處理技術,該技術在2019年數博會上,與華為、騰訊等企業共同獲得了“黑科技”獎。天學網將這一耳麥也融入教學之中,屏蔽噪音干擾,讓英語聽說教學和學習更高效。在教室或機房的嘈雜環境中,只留下老師和學生自己清晰的聲音,直播教學中學生需要聽到的是不帶噪音的清晰聲音,這才是教學和學習最好的體驗。
智慧教育可以幫助老師更多地聚焦于高層次的培養工作,即育人的工作,這是技術不能代替的。從2016年天學網發布智能教育戰略以來,從技術、平臺、教研與產品融合創新等方面進行研發與突破,在全國不同水平的學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實踐,幫助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成長。
智慧的教育要培養出有智慧的人,這是趨勢,也是教育從業者的責任。天學網始終堅持用心育人,用AI陪伴,賦予每個學生對話世界、創造未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