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省級經開區再添一員,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再賦新能。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設立釋放哪些信號?
如何打造?
重點承接哪些功能?
以及對企業和個人將帶來哪些影響?
記者采訪了參與編制《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2020--2025)》青白江區發改局黨組副書記寧友明。
總規劃12.24平方公里 涉及青白江金堂
打造“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高地
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行區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為12.24平方公里,涉及青白江區、金堂縣。其中,所涉區域共包含青白江國際鐵路港、青白江歐洲產業城和淮州新城三個產業功能區。”寧友明介紹,根據此前編制的《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2020--2025)》,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國家西部大開放,充分發揮蓉歐樞紐、自貿區及綜合保稅區建設等重大資源平臺優勢,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高地、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行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高地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依托鐵路港通道優勢和輻射帶動效應,聚焦發展臨港制造、先進材料、國際商貿物流等主導產業,助力內陸地區主動參與國際產業體系構建和國際產能合作,吸引“兩頭在外”適歐適鐵、國際貿易以及現代物流企業(項目)在開發區內快速聚集,形成輻射“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臨港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高地。
打造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行區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促進開發區內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開發區內企業、產品充分享受“亞蓉歐”大通道發展紅利,共建共享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產品及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打造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行區。
打造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地處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協作帶核心位置,依據黨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省委將成德眉資同城化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牽引性工程,突出發展臨港制造、先進材料、國際商貿物流等產業,通過補鏈強鏈,建強臨港產業生態圈,打造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力爭到2025年,形成補鏈強鏈、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市場主體繁榮活躍的區域合作機制,基本建成‘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高地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行區。”寧友明介紹,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將充分發揮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和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構建開發區錯位協同的外向型產業體系,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其中:
產業集群規模效益明顯。到2025年,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900億元,稅收收入總量達到5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達到400億元,“四上”企業數達到610個;開發區主導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創新驅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35家,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占園區營業收入比重達23%,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園區營業收入比例達3%,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機構數達60個,每億元營業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7件。
現代產業化體系更加完善。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到2025年,畝均營業收入達1000萬元,畝均稅收達25萬元,畝均投資達3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比重達80%。
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開發區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綠色發展軌道,嚴格把控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到2025年,開發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進一步降低,生活污水、垃圾、工業廢水處置率達到100%。
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大招商引資、對外經貿洽談和宣傳推介力度,開放合作水平日益提高。2025年,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達450億元,實際到位外資總額達6.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60億美元,省級重大開放活動平臺簽約項目協議投資額達350億元,期末從業人員達30萬人,應付職工薪酬及福利達190億元,園區基礎設施投資總量達150億元,生產性服務機構達800個。
成都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對外聯絡部部長曾怡表示,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有利于將成都國際鐵路港通道優勢轉化為聚集戰略性主導產業的發展優勢,借助國家發展平臺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做優做強,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努力把該區域建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示范區。
“一軸三組團”聯動發展
聚焦臨港制造、先進材料、國際商貿物流
三大主導產業
根據《規劃》,記者注意到,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將以鐵路港為核心,在鐵路港30公里輻射范圍內劃定開發區,充分發揮臨港區域開放優勢;利用青白江和金堂的適歐適鐵泛亞的現有產業及配套基礎設施,為開發區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空間結構上,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形成“一軸三組團”的空間結構,一軸是青金聯動發展軸(彭青淮快速路聯接三個片區),三組團分別為青白江區南部組團(工業南區)、歐洲產業城、淮州新城。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空間結構圖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2.24平方公里,其中,青白江區南部組團(工業南區)面積為4.84平方公里,該片區重點發展臨港制造、國際商貿物流產業;歐洲產業城組團面積為3.01平方公里,該片區重點發展臨港制造、先進材料產業;淮州新城組團面積為4.39平方公里,該片區重點發展臨港制造產業。
重大項目布局:
北京華鼎國聯動力電池產業園項目
位于歐洲產業城,由北京華鼎新動力股權投資基金與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總投資100億元,占地2000畝,將建成全國唯一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鏈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研發制造基地。
巨石高性能玻璃纖維先進制造(出口)基地項目
位于歐洲產業城,由巨石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30億元,占地558畝,將建成智能化水平行業最高、節能環保技術行業最優、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性能玻璃纖維先進制造基地。
浙江天馬高端軸承智能制造基地項目
位于歐洲產業城,由浙江天馬軸承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30億元,占地595畝,將建設國際領先水平的年產10萬噸高端軸承新材料生產線、年產5000臺(套)海洋風電軸承生產線、年產30萬臺(套)軌道交通軸承(高鐵、城市輕軌、地鐵)生產線,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精密裝備,建設高端軸承智能制造基地。
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先進智能制造項目
占地600畝,建設生產車間、研發車間、變電站及其他配套生產用房,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建成年產5萬噸高鎳材料生產線。
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園項目
項目位于淮州新城,占地面積278畝,建筑面積10.1萬平方米,建設以研發、辦公為主的現代總部經濟區,以高效節能裝備、高端環保裝備制造、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的標準化廠房;為入園企業提供包括總部辦公,節能技術研發、生產、咨詢、投融資等系列服務,打造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的交易、展示、孵化平臺。
蘇寧云商青白江智慧產業園項目
位于青白江南部組團,建設蘇寧易購電商物流西南地區管理總部及其四川電商大件商品結算中心,配置電商行業和快遞行業內高度標準化、自動化的快速分撥系統,建設輻射整個四川及西南片區并快速聯通全國各大城市的蘇寧天天快遞西南區域總部及結算中心。
綠地全球進口商品西南運營中心(區域總部基地)項目
項目凈用地約177畝,建設綠地G-super西南地區運營總部及結算中心、進口商品集散中心、品牌企業運營結算總部等;綠地商業西南區域投資總部。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設立釋放哪些信號
對企業和個人將帶來哪些影響?
產業方向
充分發揮國際班列、中歐班列(成都)聯通歐亞的通道優勢,聚焦臨港制造、先進材料、國際商貿物流三大主導產業,同時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開放平臺優勢,配套發展與主導產業相關的科技研發產業。
產業重點
依托成都國際鐵路港,瞄準歐盟市場,利用開發區輻射范圍內的產業功能區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比較優勢,構建錯位協同、優勢特色突出的主導產業體系,迅速搶占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高端。構建高精、高端、高質的臨港制造、先進材料、國際商貿物流產業鏈,培育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服務為一體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1
臨港制造
新能源裝置裝備。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布局優勢,重點依托華鼎國聯、三洲核管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動力電池裝置、自動化輸配電設備、分布式電站成套設備、核能成套裝備等新能源成套設備。緊跟新能源裝置裝備技術發展新路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發展智能電網自動化調度系統和穩定控制系統、風能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樁)等新能源裝置裝備,形成獨具特色、競爭力強的新能源裝置裝備產業基地。
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以歐盟認證高端化、高效能為導向,深入研判歐洲市場需求,整合現有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企業,促進產業協同、互融、共生,打造節能環保裝備研發制造集群。
物流裝備制造。充分利用鐵路港通道優勢,匯聚一批發展倉儲物流、冷鏈物流、保稅物流裝備研發、制造的生產型企業,同時引進國內外領先的智能物流裝備企業落戶,帶動本地物流裝備配套中小制造企業集群集聚發展,豐富智能物流裝備品種,延伸產業鏈。
2
先進材料
新型金屬功能材料。依托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雄厚的產業基礎,重點發揮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研發及孵化能力,重點開展特鋼、釩鈦新材料研發,材料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孵化轉化和檢驗檢測服務等。力爭到2025年新型金屬功能材料產值突破500億元。
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依托國家高性能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優勢,聚焦玻璃纖維、碳纖維等歐美市場前景好、應用范圍廣、附加值高的領域,發揮巨石、臺嘉等頭部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力爭到2025年,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值突破300億元。
3
國際商貿物流
國際貿易。共同打造木材、糧油等資源型農副產品進口集散中心,有色金屬礦產品等能源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葡萄酒、凍品、汽車、快消品等特色消費品進口展銷中心。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球采購、成都集散、輻射西部”的“一帶一路”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力爭到2025年,開發區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0億元。
現代物流。圍繞臨港制造、先進材料產業產品特性突出發展專業物流,鼓勵開發區物流企業通過運用先進物流自動化裝備提升物流作業效率和管理水平,為多品類貨物提供高效倉儲配送、中轉分撥、分揀集拼服務,打造開發區智能化專業化物流集群。
4
配套產業
科技研發。搶占產業發展高端環節,搶占“微笑曲線”前段,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強化內部自主研發能力,完善全周期研發體系。以研發平臺為核心,構建“創意創新+創新轉化+產品孵化+科學研究與科技發明”四類科技研發服務網絡;政產學研用聯動,構建協同共享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共性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技術研發機構等協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