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不想下廚房煎炒烹炸的市民,除了點外賣,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
在河東區二號橋街道陶然庭苑社區,居民只需發條預約微信,就可以在傍晚五點多鐘時,去社區食堂取來現做的炒菜、面食甚至冰粥、麻辣小龍蝦……這樣的服務,真是太方便了!
原本只面向老年人供應午餐的老人家食堂,怎么就做起了晚餐生意?這個事,是誰牽頭干起來的?
(相關資料圖)
到社區老人家食堂買飯,方便又衛生
連續多日,天津的室外氣溫突破40度。從傍晚五點半開始,在河東區二號橋街道陶然庭苑社區南門附近的老人家食堂門前,不少居民準時開始排隊。到了六點多鐘,隊伍里出現了剛下班的年輕人。
“這個時間到家,自己做飯時間太晚了。5月開了晚餐之后,我就經常來這買,這的菜是是現炒的,味道不錯。買幾個菜,30塊錢左右,也挺合適。”一位正在買飯的居民說。
▲ 社區食堂準備的晚餐
十來塊錢一份宮保雞丁、燉雞腿,不到10塊錢一份的香菇油菜、素燒茄子……社區食堂里預備的,都是這樣的家常菜,方便省事,經濟實惠。如果回家晚,還可以提前微信上預定,請食堂工作人員把菜留出來。
一個來小時,6種炒菜,全部賣完。帶著員工做完衛生,社區物業經理王貞美終于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社區食堂的晚餐業務進行了快兩個月,隨著知道的居民越來越多,食堂經營也漸入佳境,回家的路上,她一邊琢磨著新菜譜,一面盤算著要不要開送餐業務。
陶然庭苑是個1806戶居民的大社區,4000多居民里,三分之一是老年人,三分之二是上班族。2021年,社區建起了老人家食堂,為二號橋街道的老人供應午餐。實惠的價格,方便到位的送餐服務,讓社區的老人享受到了極大的便利,也讓很多年輕人羨慕。
“這些年一直就有年輕人和我商量,能不能把服務延長到晚上,讓上班族回家路上就能買飯,省掉自己下廚房的麻煩。”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麗和物業公司不斷溝通商量。
增加晚餐,就意味著物業企業要增加人工成本,而對晚餐的需求量有多大,張麗和物業企業都說不準。加上服務人員隊伍也一直不穩定,事情就擱置了下來。
今年3月,物業公司與一家專業的餐飲服務公司合作為老人家食堂供應午餐,并增加了面食供應,得到了各方的好評。隨后,確定“能否增加晚餐”,成了王貞美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
“因為這次是社區黨委正式向我們提出建議,我們作為選聘的物業公司,得有個正式回應。”王貞美說。
“需求不少,可是成本還是核不上來”
陶然庭苑社區黨委有個制度,社區150名黨員,可以面向整個社區4000多居民收集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意見建議,針對這些意見和建議,社區黨委需要進一步調研并落實。在今年4月的黨日活動中,張麗收到了從居民那兒收集來的8條意見,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延長老人家食堂服務時間,增加晚餐。
“作為社區黨委書記,我需要把居民的想法轉達給物業企業。但是另一方面,物業企業也要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所以我當時和物業經理說的就是:我代表社區黨委提出建議,我也幫著你們調研一下,看看從經營上,這件事有沒有可能。”張麗說。
就這樣,連續一個禮拜,張麗和王貞美分頭走訪了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還通過社區網格員,詢問了居民對增加晚餐的態度和訴求。一周后,帶著“200多居民需要晚餐”的調查結果,張麗和王貞美坐到了一起。
“需求確實不少,但是成本上還是核不來。”王貞美抱歉地對張麗說。
按照現有午餐模式推算,增加晚餐供應,后廚工作人員就要增加3個小時左右的工作時長,還要額外增加兩三名配餐的工作人員,算下來,僅人力成本增加就要超過1萬元。“照這么算,我們每天晚上都要賣超過200份飯才能收回成本。”王貞美說。
但張麗卻沒有走,她拿出了一個新的建議。
“當時書記和我說:馬上天就熱了,你們是不是可以套賣冰粥之類的冷飲?這樣也是一份收入,也不用額外增加成本;最開始,是不是可以不配送,先賣起來?等影響力做起來了,量自然就上去了。”
反復兩三輪溝通后,王貞美把建議帶回了自己所在的萬千物業公司,張麗也沒有再催促。4月下旬,物業公司回復陶然庭苑社區黨委,從下個月起增加晚餐,同時計劃增開冷飲銷售,以提高經營收入和利潤,請社區黨委協助提供包括手續等必要的支持。
5月5日,陶然庭苑社區食堂的晚餐業務正式開張。
“我讓物業公司建立了一個晚餐的預定群,然后我把二維碼轉發進社區網格群里,有意預定的居民可以掃碼進群。結果沒等到第二天,第一個預定群就滿了,第二天,新建的第二個群又滿了。”張麗說。
一個群500人,按照一戶一人進群計算,陶然庭苑1800戶居民,超過一半都入了群。
“干滿了第一個月的時候,我們自己盤了一下賬。雖然說還是沒盈利,但是虧的確實比我們之前預期的少不少。”更重要的,王貞美發現,盡管還沒怎么做宣傳推廣,但是已經有周邊其他社區的居民來這里買飯了。
“確實就像書記說的,做起來了,影響力就有了,量自然就上去。我們6月又調整了口味和菜單,現在銷量比5月又增加了一倍。”說起這些,王貞美挺興奮:“人力成本經過我們實踐,也優化了不少,我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
▲食堂6月起新調整的部分晚餐菜品
其實,這兩個月,張麗的心也一直沒放下。
“我擔心的是兩件事,一個就是擔心他們因為賠錢,這個生意做不下去;另一件事,是擔心老人家食堂運行中出什么問題,食品安全、運行安全……”
為了讓晚餐業務安全運行,張麗隔三岔五就到食堂轉一圈,菜品留樣,口罩等防護著裝規范……張麗都要監督,就連食堂門口的大理石地面,也在張麗要求下改成了防滑的磨砂面。
“就是怕下雨滑倒人。家里人開玩笑,說我給自己在八小時之外又找了份工作!”
社區食堂一份晚餐,成了社區居民一份炎炎夏日里的幸福感,物業企業也從中找到新的商機——隱在幕后的,是社區黨委在居民和物業之間的溝通和推動。而在如今的陶然庭苑,從從小區外部環境治理到樓道里的堆物堆料,從小區的綠化到車位的管理,從樓門對講到居民上下水,甚至鄰里矛盾,大事小情總有人管,“有事找社區”也就成了居民的習慣。
“我們這,物業費一次收繳率超過90%,公司十幾個物業項目,數這里最高。”王貞美說。
▲陶然庭苑社區黨委和黨員正在活動
記者手記
社區的事,往往不是大事,卻直接掛鉤居民的幸福感。作為直面百姓,身處社會末梢的基層黨組織,如果多跑跑腿、問問話,多了解群眾在想些什么、愁些什么、盼些什么,針對群眾提出的需求清單,發動各方力量,及時有效加以解決,就能讓更多的群眾滿意、高興,基層治理就會更有成效。陶然庭苑社區黨委把基層組織建設的落腳點放在為民服務上,也將“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主題教育要求落在了實處。(記者:郭曦然 編輯:馬媛、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