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參加2023年“考古夏令營”的孩子們在國家海洋博物館上水下考古課。
天津北方網訊:“在上今天水下考古課之前,我想問問大家,誰知道就在前幾天,在我國南海發現了古沉船?”昨日上午,國家海洋博物館第二篇章中國海洋文明展廳,曾經參加經遠艦水下考古工作的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領隊張瑞以一個問題開始了當天的水下考古課。
這一天,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辦,活動中,2023年“考古夏令營”開營。
穿戴上大地色的小馬甲和漁夫帽,來自大橋道小學的學生們變身小小考古學家,在張瑞的帶領下,開啟了“考古夏令營”活動的第一課。
“我看新聞說過,南海發現了沉船。”一名男孩舉手搶答,贏得一份小禮物。
“最近,國家文物局公布一條消息,在我國南海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其中一條船發現了大量瓷器……”張瑞娓娓道來,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展廳里展示了考古成果,還原了甲午海戰的場景,在這里講課,孩子們能更直觀、更立體感受考古與歷史的魅力。”給孩子們講水下考古課,張瑞可謂駕輕就熟,但置身國家海洋博物館,在眾多還原歷史的場景中講課,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
短短幾十分鐘課程,張瑞帶來了甲午海戰過程、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經遠艦的考古發掘過程等內容,孩子們意猶未盡。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了解考古、體驗考古,是我們認識歷史、發現歷史、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大橋道小學五年三班的學生潘博陽談到,在“考古夏令營”中,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洛陽鏟等考古工具,感受清理、修復文物的新奇體驗,令她十分期待。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白俊峰表示,通過“考古夏令營”等活動,鼓勵公眾關注考古。作為活動承辦方之一,該中心還將以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核心內容為基礎,繼續扎實做好遺產保護相關工作。(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