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7個月,比亞迪得賣200萬輛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李思佳
【資料圖】
編輯丨別? ?致
回看上周的車圈大事件,除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時隔三年再次訪華,展現出極高的求生欲與工作效率,還有便是諸多新能源車企爭先恐后的公布了5月終端成績單。
從結果來看,只能說幾家歡喜幾家愁。而在這其中,一躍成為中國車市絕對“霸主”的比亞迪,繼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做高歌猛進,再度祭出了一次恐怖的表現。
首先,共計銷售汽車240,220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239,092輛,同比增長109.4%。
具體拆分,比亞迪汽車出口達到10,203輛。王朝網+海洋網共計銷量達到228,087輛,同比增長99.8%。而經過煥新的騰勢,僅憑借D9一款在售產品,銷量同樣達到11,005輛。
更為值得分享的是,今年1-5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已經逼近百萬輛大關,達到996,476輛。
寫到這里,不禁再度感慨:“當下的比亞迪,所走的插混與純電兩條技術路線,極不容易的做到了齊頭并進,沒有太過偏科。”
去年年初,王傳福所說的那段話:“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即將迎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同樣,沒有食言。
當然,見證了上述表現,不可避免的會有讀者反問:為何這家車企會突然實現遠超想象的量變?
在我眼中,答案非常清晰,就像曾經屢次分析過的那樣:首先,從大環境來看,終端用戶對于新能源車認知層面的積極改變,肯定占據了很大的比重。
其次,從企業本身來看,無論垂直供應鏈端,還是成本管控端,還是產品推新端,還是技術研發端,甚至銷售網絡端,比亞迪的每一步都在不斷累積過后踩中了正確的節點。譬如,DM-i的熱銷,帶動了EV板塊的向上。
再者,必須承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對于類似豐田、大眾般合資品牌盲目崇拜的消失,以及家國情懷的泛濫,同樣成為了比亞迪熱銷的“助推劑”。
上述風口與節點一旦被押中,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同時,身處全新的賽道,先發優勢一旦被徹底建立起來,就會像是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最終,種種利好,促成了比亞迪難以復制的綻放。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愈發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太過“玩火”,其中國車市絕對“霸主”的稱號,不會輕易易主。
當然,作為旁觀者還想說的是,根據比亞迪的規劃,2023年將會全力沖擊300萬輛的銷量目標。那么也意味著在剩余7個月內,必須賣出新車200萬輛,平均到每月必須超過28萬輛。
平心而論,結合目前中國車市的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略感悲觀的經濟大環境,想要順利完成難度真的不小。
況且,怎樣保證DM-i混動系統的領先性?怎樣迅速補齊智能化部分的短板?怎樣保證經銷商體系的穩定擴充?怎樣保證迅速量變下自家產品的質量?怎樣保證沖高品牌的順利推進?
毫無疑問,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個個明晃晃的問題,都擺在比亞迪的眼前,等待被好好解決。而作為旁觀者,我們也期待著答案。
總之,隨著文章臨近尾聲,依舊清楚地記得2022全年業績報告發布后的說明會上,王傳福曾信心滿滿的表示:“比亞迪的目標,為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商。”
野心,儼然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但就過往經驗而言,過于鋒芒畢露的代價,便是需要承受諸多虎視眈眈的窺探,各個維度的“攻擊”都會突然之間襲來。最近一段時間,相信比亞迪對此深有體會,甚至有些焦頭爛額。
奈何,可以肯定的是,后續類似的交鋒只會增不會減。對于今天文章主角的應變能力,將提出更多的要求與更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