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前景怎么樣?當前,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蓬勃發展,已成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信息通信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引領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友好化發展。
“各行業應結合自身特點,加快打造5G+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升級版,深耕5G在采礦、電力、港口等重點領域的融合應用。”6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出席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開幕式上如是說。
(資料圖)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3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投資分析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是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鏈接,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成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依托、重要途徑、全新生態。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從概念普及進入實踐深耕階段,相關技術日漸成熟、產業生態初步形成。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
車間里,機器人精準生產著零部件;馬路上,自動駕駛汽車不斷判斷路面車況,并積累場景數據;工業“云”上,產業鏈內企業能彼此“看見”,還能交易閑置的產能和設備……
數字技術推動國民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深刻變革,制造業發展也呈現出新的轉型升級趨勢。記者最近采訪一些制造業企業發現,工業互聯網正在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工業生產帶來新景象。
可以幫助制造業拉長產業鏈,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制造服務體系智能化。還有利于推動制造業融通發展,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跨越發展,使工業經濟各種要素資源能夠高效共享。
實現數字化改造升級的關鍵,是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樹根互聯的“根云平臺”打造的數字系統。“工廠的控制中心系統,相當于智能制造的‘大腦’。”尹言虎介紹,生產一臺旋挖鉆機的流程包括鋼板下料、焊接、機加、噴漆、裝配等,通過控制中心系統,訂單可快速分解到每條柔性生產線、每個工作島、每臺設備、每個工人,實現從訂單到交付的全流程數據驅動。比如,焊接、搬運、裝配等都由機器人機高效完成。在后臺,“根云平臺”不停分析3.6萬多個數據采集點收集的工業大數據,為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機型、甚至每一把刀具等匹配最優參數,優化工藝流程。2021年,該工廠成功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燈塔工廠”名單。
目前中國工業互聯網正步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表示,今年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工信部將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新階段發展頂層設計。
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工業互聯網的賦能作用不斷深化。工業互聯網應用正加速從單環節走向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優化。論壇上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中,75%以上的項目處于原型設計初級階段,而2022年第五屆“綻放杯”大賽中,已經有2.8萬個項目實現商業落地,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占比超過56%。
隨著一批批典型應用的落地,工業互聯網在提升經濟效益、帶動高質量發展上的作用日益顯現。在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的面漆質檢環節,通過7臺機械臂的聯動和72臺工業相機的部署,以及10種面向面漆的算法的本地化部署,質檢的檢測精度提升了250%,客戶投訴減少了60%,檢測效率提升了一倍,節省人工成本60萬元/年。
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還應發揮標桿示范作用。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達28家,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安全技術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把工業企業眾多生產線、設備、工人連接起來,依靠數據驅動,需要功能強大的工業互聯網。近日舉辦的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2萬億元,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240家,服務企業超過26萬家。
精工自動化總經理李健和介紹,精工采用華為5G芯片,和上海博奧等一起開發了5G工業網關、閥島等模塊,使該柔性生產線能實現機器人抓手切換等工業控制場景的5G應用,并形成一張5G網絡部署方案,承載10余種業務場景,大幅提質降本增效。
除了5G柔性產線,5G工廠也迎來突破。去年8月,工信部印發《5G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推動5G融合應用縱深發展。
不斷拓展柔性化、定制化、網絡化制造的場景應用,助力制造方式變革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探索方向。專家們表示,當前的一大趨勢是,工業互聯網正從制造環節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延伸擴展,跨環節協同優化成為突出特點和重要方向。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達到28家。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活躍。
工信部協同推進“5G+工業互聯網”,推動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一大批典型場景在千行百業落地,推動5G應用加速由生產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延伸。
“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的運用,讓我們的制造更加柔性、高效。”華為工業數字化首席戰略官胡靜宜表示,我們用設備的遠程控制來改善工作條件,用設備的集中控制來提高效率,以產品的柔性生產快速滿足客戶的小批量、多樣化需求。
“以前的工業驗證需要7~10天的時間,現在通過工藝仿真,1~3分鐘就可以輸出相應的仿真結果,大幅提升了效率,而且還可以不占用產線正常的生產時間。”京東方工業互聯網副總經理馮玉介紹。
當前,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是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一大批典型場景已在千行百業落地應用。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服務企業超過26萬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已達2500家,成為工業互聯網領域全球最大的生態合作載體。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認為,目前中國工業互聯網正步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制造業的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工業互聯網是重要路徑、手段和基礎設施。
數字化和綠色化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綠色產業園區成為最好的‘實驗田’。未來,隨著5G、AI、大模型、數字孿生技術的融入,會給國內工業互聯網帶來更大發展空間,從而真正步入深度應用和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前景分析
面向未來,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前,中國正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 “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 “數字中國”。為共同推動信息通信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社會的繁榮貢獻力量,趙志國提出四點倡議:
一是夯實技術基礎,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當前,信息通信技術加速演進,跨域融合趨勢愈加凸顯。要夯實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支持骨干企業加強產業鏈建設,帶動上下游的企業協同攻關,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體系,加快5G增強技術的研發,加快毫米波、輕量化模組、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和產業的成熟度,積極探索6G潛在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的成果。
二是加快網絡建設,筑牢信息社會新底座。高質量的信息通信網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 “大動脈”,要繼續堅持 “適度超前”的理念,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的部署,進一步提升5G網絡覆蓋的水平和網絡支撐的能力,根據不同場景的實際需求,圍繞工業園區等重點應用場景加快實現深度覆蓋,縱深推進電信普遍服務,持續優化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進一步消滅 “數字鴻溝”,造福更多用戶。
今年是工信部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經過近3年引導發展,工業互聯網一體化應用成效明顯,工信部制定推廣了鋼鐵、電子等十余個重點行業融合應用指南,目前已累計遴選近600個試點示范應用標桿。據工信部發布的消息,工信部將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新階段發展頂層設計。
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是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總結表示,形成了“中央舉旗定向、政府規劃引導、地方務實推動、產業聯動發展”的中國模式,構建了“鞏固、提升、創新相并行”的中國方案,打造了“5G+工業互聯網”、5G工廠等中國品牌。
工業互聯網行業報告對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還重點分析了重點企業的經營現狀及發展格局,并對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向進行了專業的預判。
本報告同時揭示了工業互聯網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未來,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想了解關于更多行業專業分析,請點擊《2023-2028年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