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8月,是屬于彝族的8月。
時隔8年的涼山彝族火把節重啟。
(相關資料圖)
天緣湊合、盛況空前,一瞬間涼山仿佛“漫天星斗落人間”。
人們爭相將臉涂成黑色,想在來年收獲更多的幸運與祝福。
圖源:人民日報
而涼山這塊“香格里拉”的腹心,更是人才輩出。
最近大熱電影《封神》中楊戩的扮演者——此沙,就來自涼山。
圖源:CGTN
無論是黑皮美人吉克雋逸,還是唱著彝族民謠《不要怕》的歌手莫西子詩,都是涼山彝族人。
他們不斷向全中國展示涼山彝族的魅力,還有更多留學生、華人在海外,像推廣漢服一樣推廣彝族服裝。
博主@菊菊同學在巴黎 穿著涼山彝族服裝,現身法國圣米歇爾山景區、盧浮宮,被外國人團團圍住、輪流合影。
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頭飾、服裝、妝容再到配飾的每個細節……這套LOOK光是妝造就要花費三個小時。
但能夠傳播華流自己的時尚,她非常開心,還專門打印了很多關于彝族的介紹,包含了英語、法語:
“當大家了解這套服裝來自于中國,都表示出了無限的敬意。”
她狠狠地在海外將中國彝族文化推廣了一把,美到隨便一拍就是高級國際大片。
果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月亮的女兒,走出彝寨
還有更多人,將鏡頭對準了涼山這片靈秀之地。
99年出生的攝影師宦阿黑,最近憑借組圖攝影《月亮的女兒》,一舉在“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拿下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師的榮譽。
大三的一次兼職,偶然打開了宦阿黑的人像拍攝之路。
他拿起從老板那借來的相機,對著這個世界狂按了一陣快門。那時的他,還是個拍攝時只知道追逐技巧、構圖的“生瓜蛋子”。
憑借熱愛,更多時候,他也使用自己的OPPO手機拍照。而不停用鏡頭探索世界的過程,也給宦阿黑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
但輾轉北京、成都、上海,將攝影作為副業的他——一個在片場漂泊的異鄉人,逐漸發現了大城市商業攝影圈子里的浮躁。
他無比想念自己讀大學的涼山地區。
原本是四川雅安人的他,卻回到涼山踏上了尋找彝族文化的路,將鏡頭對準了月亮的女兒——彝族女性。
而使用OPPO Find X6 Pro拍攝的組圖《月亮的女兒》,正是其代表作。
宦阿黑
雖然聽到拍攝彝族文化的內容,當地人都非常支持。但大街上看到拿著相機的宦阿黑,彝族姑娘們常常對他充滿提防。
所以,拍到組圖中年齡稍長的盧芳,對宦阿黑來說是一個驚喜——
彼時他還不知道,這個已經擁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曾是2019年中國布拖縣彝族傳統選美金索瑪獎的得主。
他只感覺,盧芳的美,就是自己想要的標準彝族長相的女性的美。
抓拍了幾張照片給對方看并告知來意,盧芳非常熱情地邀請宦阿黑去她家里坐坐,攀談中宦阿黑也知道了更多關于盧芳的故事。
2016年畢業的盧芳,沒有穩定的工作,在兼職中奔波的同時,還要照顧家中4歲的一對龍鳳胎。
“堅韌的母系感”,就像網友對盧芳照片的評論一樣,宦阿黑在她身上感受到了彝族女性那種“如山峰、如大海”的堅韌與遼闊。
盧芳
同時,他又在盧芳身上捕捉到了新的情感——作為母親,對待孩子的那份無私與溫柔。
那一刻,他想起了小時候外婆擋在自己和啄人的雞之間,保護自己的畫面。
他還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每次一起去市集,母親對她自己都非常摳搜,但對孩子總會無比的大方。
這就是他想拍出的“月亮的女兒”,像彝族傳說里,那個因為能在羊毛披氈上織出逼真的世界,而被仙女接到月宮的茲莫領扎一樣。
她們都擁有似月光般純凈的心靈,和勤勞努力去對抗艱難生活的勇氣。
而組圖攝影中另外兩個00后女孩,瑪卡和阿外則是宦阿黑的學妹,在西昌學院的她們都曾和宦阿黑一樣有個老師夢。
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她們,通過身上傳統的彝族服飾、非遺的藍染衣氈,帶領鏡頭前的你我,閱讀這一本記錄新時代彝族女性成長的“無字書”。
左圖為瑪卡,右圖為阿外
而宦阿黑用自己的鏡頭,搭建了一座橋梁,一座讓外界了解彝族文化的民族交流橋梁,一座讓月亮的女兒們勇敢走出彝寨、找回自信與美的女性力量橋梁。
在這樣的收獲面前,驅車5個小時的奔波、雨天拍到凌晨兩點全員冷到打顫的艱辛,似乎都不重要了。
也是憑借著這份期待與熱愛,宦阿黑繼續在涼山17個縣市、616個鄉鎮間,不辭辛苦地行走采風、了解非遺。
每組照片里,既有他對于涼山的熱愛,更有他被涼山兒女身上的熱情與淳樸打動的情感與真誠。
《月亮的女兒》蘊含的巨大能量,也一下子打動了“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的終審評委們:
世界攝影大師,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獲得者劉香成,用“手機版的莊學本”來形容它的專業性。
挪威攝影藝術家、哈蘇大師Tina Signesdottir Hult,則用“呈現出的強大力量感”來表達對它的喜愛。
中國著名時尚攝影師、哈蘇中國大使尹超,更是在專業性之外,用“不僅有視覺上的享受,還賦予了特殊的生命力”來顯示它的獨特魅力……
作為“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斬獲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師獎項的組圖作品,它所獲得16萬的巨額獎金也足以讓攝影界為之一振。
月亮的女兒,走出了彝寨,走向了世界。
將鏡頭對準,世界民族之林
《月亮的女兒》并不是“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中唯一的人像獲獎作品。
作為一場面向全球的、專業的攝影比賽,它歷時99天、收到了來自全球70多萬幅攝影參賽作品。
8月初,終于在中國北京由7位專業評委評定,選出了最終包含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師、OPPO 年度超影像銀獎、OPPO 年度超影像銅獎共15幅作品。
除了前面提到的Alec Soth、Tina Signesdottir Hult、尹超外,專業評委還有世界攝影大師、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獲得者劉香成,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哈蘇大師王建軍,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哈蘇大師湯輝,OPPO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劉作虎。
參賽作品的國際化、專業評委的國際化,都讓此次“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視覺享受及創造力驚喜被拉滿——
尤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那一張張被選中的、帶著全球新時代特點的各民族人像攝影面孔。
和金獎作品《月亮的女兒》一樣,攝影師達生使用了強大影像旗艦機型OPPO Find X6 Pro拍攝的人像作品《莫斯科青年肖像》,僅從光影角度就給足了震撼感。
《莫斯科青年肖像》
Tina Signesdottir Hult對它給出了專業評價:“模特臉上輪廓和光線的處理非常細膩,整幅作品中的大地色調和諧統一。”
她從這幅人像攝影作品里,聯想到了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油畫,認為拍攝者已經是在用光影繪畫了。
這種豐沛的光影藝術塑造,主要源于設備OPPO Find X6 Pro強大影像旗艦功能的助力——
通過超光影三主攝的旗艦影像配置,以及哈蘇自然色彩引擎、超光影圖像引擎的加持,還原正確的光影關系,對影像的立體感真實還原,幾乎達到了完美的水平。
而它在題材、畫面之外的內涵,同樣使人浮想聯翩。
它記錄了一個現在青年的側面,相比正面,更延伸了畫面中主要人物本身之外的理性思考:
聚焦專屬于這個時代、特定的社會語境下,他們的精神與思想,以及對于未來的迷茫、現實的思索。
優秀的人像攝影,通常都會運用光影的明暗變化,去給予拍攝畫面中人物更為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情感表達。
銀獎獲獎作品《吉祥須彌山下的人》,攝影師楊志杰同樣選擇了OPPO Find X6 Pro作為拍攝設備。
在這組圖像攝影中,場景選定了日喀則的吉祥須彌山(扎什倫布寺)。
作為日喀則最大的寺廟,來這里的人絡繹不絕,如何表現他們的內心所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想象力。
不僅要留足讀者由視覺觸發的想象力空間,更要在畫面中還原寺廟紅白墻及藍天的原始色彩對比,使觀者可以快速代入場景當中。
該組圖攝影師楊志杰,將視覺中心定位在一個個明暗起伏的剪影中,通過與身后高大的建筑、無限延伸的藍天進行對比,相比正面直接的肖像,也更容易讓視覺重心轉移到畫面之外的部分。
同樣地,聚焦彝族文化主題的《月亮的女兒》作者宦阿黑所說:
“超光影圖像引擎讓照片的光影層次呈現非常真實。哈蘇影像系統的加持,清晰、真實、人物色彩還原度超高,很輕松能拍出‘哈蘇’色彩。”
OPPO Find X6 Pro使他無需后期調色、矯正,就可以準確完成自然色彩的表達。
在《吉祥須彌山下的人》組圖攝影中,我們同樣觀察到了拍攝者作為出色的“色彩獵人”,用鏡頭拍攝的光影和色彩展示了接近人眼所見的色彩。
幫助攝影師達到完美呈現的,不再僅限于專業相機。一臺具備相應強大影像系統的手機,同樣可以完成。
只要熱愛,終能抵達
除了以上三組,在“2023 OPPO 超影像大賽”分獲金銀銅獎的中國攝影師。這次超影像大賽的獲獎作品中,還有來自越南、孟加拉國等國的攝影師獲獎,體現出全球化的視野。
很難相信,這些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全部都是手機拍攝,其震撼程度與色彩呈現質感等,已經與相機無異。
OPPO希望鼓勵更多的人,能夠拿起手機拍攝,捕捉到最能打動人的瞬間畫面。
無論是《通往未來的列車》還是《戲夢童年》,都出色地展現了生動的生活場景化表達,孩子們童真的神情,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捕捉此類轉瞬即逝的珍貴片段,手機相比相機優勢盡顯。
上圖《通往未來的列車》
下圖《戲夢童年》
這或許也是OPPO超影像計劃對于影像文化的巨大推動之一——只要用心去拍攝,同樣可以誕生偉大的作品。
就像金獎作品《月亮的女兒》作者宦阿黑,從開始追求技法、構圖,再到用一臺手機更多去捕捉人像攝影主體所蘊含的細膩情感,成為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師獲獎攝影師。
技術,總會不斷革新。
熱愛,才能帶你抵達。
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拿起手機,記錄生活中一個個轉瞬即逝的珍貴影像。
只要你從現在開始,加入OPPO超影像計劃的行列,或許下一個OPPO超影像大賽的大師作品就會被你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