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點是與城市居民出行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是城市公共交通展現服務水平的窗口,也是城市交通歷史記憶和文化的空間載體。
為了打造更多的實用、美觀、便利的“網紅車站”,市交通委和市道路運輸局近期推出了2023-2035年公交站點品質提升行動計劃,計劃聚焦大型樞紐站、一般樞紐(含首末站)、微樞紐、特色風貌站、公交中途站五種類型站點實施推進。
這五類公交樞紐分別有哪些特點?本市將如何改造這五類公交樞紐?詳見下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五類公交樞紐
分別有哪些特點?
大型樞紐站
南浦大橋浦西公交樞紐站↑
指地理位置優越,服務范圍廣,始發線路多,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緊密,客流量大的公交站點。
一般位于火車站等大型對外綜合交通樞紐、市級核心商圈、綜合性文體場館、“一江一河”沿線、軌道交通首末端車站等,是重要的公交集散中心。
例如:被譽為上海“網紅打卡地”的南浦大橋浦西公交樞紐站位于南浦大橋浦西主引橋下方,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站內有43路、64路、65路、89路、109路、111路等線路。樞紐站周邊有軌道交通4號線、南陸線過江輪渡和上海黃浦旅游集散站。
一般樞紐(含首末站)
指除大型樞紐以外的公交樞紐站、首末站。
一般樞紐始發線路3-5條,位于區域重要商圈、交通樞紐、大型居住社區等;
首末站始發線路1-2條,一般位于地段商業中心,學校、醫院等居住社區、城市中心區用地受限的區域等。
微樞紐
指以不占用或少占用道路紅線外土地資源為特征,為乘客提供到發、交通方式間換乘、規范各種車輛停放及信息集成的小型公交樞紐。
一般位于地鐵站出入口附近或區域重點片區,途經3條及以上公交線路,能夠實現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車、非機動車等交通方式的便捷換乘。
特色風貌站
49路漢口路江西中路站↑
926路老西門站↑
指位于經市政府批準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公交站點。
例如:49路漢口路江西中路站周邊歐式建筑林立,公交車站采用周邊圣三一堂的紅磚和外灘藝術館外立面黃色花崗巖面磚的色調,運用傳統建筑材料和現代簡潔的建筑造型詮釋對復雜歷史環境的尊重,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讓人感到老上海的復古情調和懷舊氣息。
926路老西門站融合了海派文化和現代江南園林風格,車廊中木質百葉和鏤空磚,既通風開敞,又光影斑駁。
公交中途站
指除公交起終點站外,沿公交線路走向設置的停靠站,一般包含候車亭、候車信息牌兩種設置形式。
如何對這五類公交樞紐
進行品質提升?
大型樞紐站
01
優化樞紐交通組織
優化行車組織流線,采用靈活多變方式實踐集中候車、人車分流,加強標志標識引導,強化不同出行方式間轉運換乘,縮短乘客尋找線路時間。
02
改善候車環境
保障候車區域舒適、整潔、美觀,站臺設計安全、空間尺度合理、利于乘客上下車,候車亭(廊)兼具防曬、防雨、防雷、抗風等功能。
03
適當增加管理用房面積
保障場站管理、線路調度用房面積,適當增加行車人員休息室、茶水間、餐飲間、更衣室,設置行車人員專用衛生間,改善一線職工辦公條件。
04
配置便民服務設施
公交樞紐站周圍區域300m內無公共廁所的,應配建公共廁所。條件受限的,考慮設置移動式廁所。增設自動販售機、交通卡充值機、自助手機充電、緊急通話亭等便民服務。
05
提升出行信息服務
結合MaaS系統設計,實現線路發車、客流信息與MaaS系統的互聯互通,增設出行信息自助查詢服務,可提供周邊軌道交通首末班查詢、周邊地標導航、換乘信息查詢、停車信息查詢服務,提供出租車一鍵叫車服務等。
06
完善無障礙設計
根據無障礙設計相關規范,進一步細化站點無障礙設施的配建要求。考慮候車站臺緣石高度、坡道設計,保證盲道連續設置,完善相關無障礙標志等。
07
鼓勵樞紐綜合開發
深化土地集約利用,結合周邊地塊改造更新實施綜合開發,以高效的交通服務銜接提升區域能級,改善居民出行環境。
一般樞紐(含首末站)
風格一致,標識統一。對站點候車亭(廊)外觀風格進行統一設計,增加公交站點辨識度,結合城市特色強化公交站點形象。
箱式站房,內外兼修。針對沿街箱式站房,進行統一設計,形成造型簡約、用材適配、配色協調的小型首末站風格,同時改善站房內部陳設,提升一線職工的辦公管理環境。
候車舒適,體驗升級。注重乘客候車區設計,增設候車座椅,配置自動販售機、交通卡充值機、自助手機充電、緊急通話亭等,為乘客提供較為舒適的候車體驗。
融入MaaS,智慧出行。著重提升出行信息服務,在重要商圈、文體場館、旅游休閑、三甲醫院等公交站點,視情況增設信息自助查詢服務、一鍵叫車服務等。
適老助殘,人文關懷。配置標準化無障礙設施,考慮適老助幼設計。
微樞紐
銜接高效、換乘便利
能夠實現軌道、公交、出租、非機動車等多種方式的高效銜接;結合地鐵出入口設置的微樞紐,公交或出租站臺靠近地鐵出入口的一端不宜超過50米,條件受限的情況下最遠不應超過100米。
停車有序、布置合理
公交、出租站臺應以港灣式為主;出租車泊位一般不少于2個,非機動車泊位一般不少于10個;非機動車停放點可結合城市邊角地帶或結合建筑后退紅線一體化設計,地鐵出入口踏步前緣、出租車站臺路緣線、公交站臺路緣線5米范圍內不設非機動車停放點;確保人行道空間充足,設置微樞紐后行人有效通行寬度不應小于1.8米。
智慧站臺、便民服務
結合MaaS提供周邊交通信息查詢、到站預報服務、出租車一鍵叫車等服務;宜提供自動售賣機、交通卡充值機、自助手機充電、緊急通話亭等便民服務。
標識醒目、環境協調
強化樞紐的遠距離及夜間識別性,提供周邊交通指引提示,站點設置形式、色彩、尺寸和材質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特色風貌站
公交候車亭、管理用房的建筑樣式、材料、顏色等加入本風貌區設計元素,與周邊景觀、建筑風格相結合,兼顧實用與外形美觀,做整體設計考慮。
重點實施外觀視覺提升、乘車環境整體提升,兼顧管理人員辦公環境提升、配套設施提升、無障礙設計提升、信息服務提升等。特色風貌站具體功能提升要素,按站點始發線路規模,參照大型樞紐站或一般樞紐(含首末站)執行。
公交中途站
修訂現行的公交中途站候車設施設置規范,“因地制宜”地對不符合設置標準的公交中途站實施功能性改造。主要包括:
對于有實施條件的直線式中途站,調整為港灣式設置形式;
更新行業頂燈與標識,增加公交候車設施辨識度;
結合站點周邊環境,有條件的站點增設公交候車亭;
升級出行信息服務,增加出租車“一鍵叫車”服務;
有條件的中途站設置分布式光伏供電;加載局部風貌元素,體現風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