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沿江采集長江水質樣品,近距離觀察長江珍稀水生生物標本;深入平塘天然溶洞群洞穴探險,近距離觀察億萬年來形成的鐘乳石……近年來,生態研學旅行以生態旅游和研學旅游的深度融合贏得了多方青睞。人們通過走進自然、親身感受和實踐活動,了解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面對生態研學旅行熱,我們需要一些“冷”思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頒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要把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2019年又發布了《關于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功能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但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研學旅行才開始全面復蘇。研學旅行整體工作尚處在初級階段,在行業監管與規劃、多部門協作、社區參與、人才培養、經營模式等方面尚待建立和完善。
生態研學旅行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它作為“研學”的一種形式,不僅僅在旅行中品鑒自然景觀,更加強調的是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目前市場上一些經營生態研學旅行業務的機構,其實是各種培訓機構、俱樂部、教育服務咨詢類企業,未必具有委托開展研學的文旅資質。一些研學項目質量良莠不齊,有的研學機構將項目外包給不同旅行社分段執行,打著“生態研學”的旗號,過程卻與其他研學旅行差不多。還有的路線設置不專業,快餐式打卡研學淪為傳統旅游團的“翻版變體”,甚至就是“只游不學”或者變為“觀光打卡”式的純旅游。加之生態研學旅行從業人員大都缺乏專業基礎和教育背景,通常難以實現與自然深度交流、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的目標。
讓生態研學旅行回歸“游學博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意,獲得穩定且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推進自然教育行業標準、指南、規范等制定,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布局,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同時,積極鼓勵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廣泛參與、行業自律規范、資源共享的自然教育發展新格局。此外,為了保證研學旅行有效開展,要加強行業監督,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案,對生態研學旅行的效果等方面形成全面客觀評價和公平公正的考核。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寓教于景、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在走進自然中豐富眼界與閱歷、收獲知識與成長,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靈。(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