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上庫力農牧場有限公司緊緊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科學謀劃、精準引導,把發展肉鵝養殖作為促進職工增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途徑,積極鼓勵和支持廣大職工發展特色養殖,實現增收致富。
該公司始終貫徹庭院經濟富民的總體思路,從庭院產業多元化入手,深挖潛能,發揮好資源優勢,鼓勵職工發展肉鵝、笨雞養殖和芍藥種植,現已呈現出“百花齊放”、快速發展的態勢,將庭院經濟打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職工增收致富的新動能。
原農場職工王紅波在2014年公司養殖政策的扶持下,開始發展肉鵝養殖,多年來,隨著肉鵝養殖數量的增加,他的純利潤也在大幅度提升。2018年他與江蘇省客商湯某合作在上庫力開辦鵝雛孵化分廠,年均孵化20萬羽左右,鵝雛主要銷往黑龍江省鄰近縣區、呼倫貝爾市周邊旗市區和本地養殖戶,在增加了經營收入的同時,帶動了地區肉鵝產業的迅速發展。“咱們這里晝夜溫差大,水質好,非常適宜‘大三花’肉鵝養殖環境和條件,肉鵝出絨和產肉率高,鵝絨和肉質好,被譽為‘寒地大白鵝’,得到客商廣泛認可。”王紅波說道。肉鵝養殖方法簡單,在養殖期間只要做好防疫,八十天就能長到7~8斤,周邊有不少養殖戶看到效益后前來詢問養殖經驗準備養殖,通過訂單銷售增加收益。今年飼養肉鵝0.4萬羽,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每只純效益40元左右,預計利潤可達15萬元。
該公司畜牧服務部門主動上門為畜禽免疫,全程提供養殖指導,優先出售給職工農副產品,持續增強扶持“造血”功能,拓展為民辦實事成果。目前肉鵝養殖產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帶動廣大職工由過去單戶養殖、小規模養殖向規模化和科學化養殖轉變,打造“合作社+基地+養殖戶”運行模式帶動職工增收,推動全公司發展特色產業成為職工致富的支柱產業。
在職工家屬王艷杰的綠野家庭牧場,1萬余羽生態肉鵝,體格健壯,正在樹林中、水池邊,有的搖搖擺擺閑庭信步,有的正在埋頭覓食,有的則在追逐嬉戲。“我飼養的肉鵝是純綠色有機的,以農副產品、青草等為主要食材,采取舍飼+放養相結合的養殖方式。肉鵝平常可以自由采食林間空地的青草,飲用的是河水。這樣不但節約飼養成本,而且還都是訂單銷售,經濟收入可觀。”王艷杰指著聲勢浩大的“萬鵝陣”笑著說道。
2005年以來,王艷杰的肉鵝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從1000羽擴大到2萬羽,成立了額爾古納艷杰畜禽養殖合作社,經營利潤最高達60余萬元。王艷杰沒有安于現狀,2016年開始拓展致富新路徑,她前往全國各地考察珍禽養殖,學習先進養殖經驗,并選擇適宜本地環境的大鵝、香醇雁、鴕鳥、珍珠雞、烏雞等多個養殖品種。通過延長養殖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做起東北特色鐵鍋燉、特色養殖觀賞游覽、拓展鴕鳥騎行運動等項目。王艷杰還積極轉變經營模式,拓寬養殖深加工產業,依托互聯網+銷售,打開畜禽肉類產品和特色烤鵝的新銷路,深得北京、上海、廣州和黑龍江等省市地區的廣大客戶青睞。
上庫力農牧場有限公司高效利用資源優勢,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突出培育優質綠色、有機、健康的特色產品,加快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鼓勵職工群眾發展生態
養殖產業,形成農牧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公司通過政策扶持、黨員幫扶、示范帶動、技術指導等措施,形成“公司推動、部門聯動、合作社帶動、職工行動”的工作機制,打造“最優上庫力產品”品牌,產出市場暢銷的優質產品,為職工群眾增收拓寬了致富渠道。
作者:孫鳳軍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