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9月3日,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桃仙國際機場口岸,中國醫藥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醫藥”)從捷克進口的240千克“尼麥角林”順利通關。
進口藥品首單“落地”,沈陽“只有進口藥品、沒有藥品進口”的歷史徹底終結,區域對外開放辟出新通道、打開新局面。
推進高水平開放,沈陽片區創新“引擎”轟鳴。
今年4月,我省首筆線上保函業務在這里完成;6月,東北首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管理企業落戶;7月,沈陽片區兩條創新舉措入選國務院37條經驗“榜單”,啟動全國推廣……
與相繼推出的創新舉措相呼應:今年前7個月,沈陽片區全口徑稅收、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22.7%和42.66%,在全球疫情形勢下實現逆勢而進。
現象背后,沈陽片區始終聚焦、持續發力制度創新,對于高水平開放的推動引領作用集中凸顯。
著眼開放探索首創性改革
秉持創新基因,踐行開放使命,沈陽片區掛牌運行3年多來,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堅持加強東北亞開放等戰略定位,在全面完成省總體方案賦予的115項試驗任務同時,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創新試驗,加快補齊開放短板。
針對企業發展和人員對外交流的實際需求,沈陽片區與沈陽海關密切合作,創新推出“飛機行業內加工貿易保稅貨物便捷調撥監管模式”和“出入境人員綜合服務‘一站式’平臺”服務舉措。
新監管模式下,企業未經加工的保稅料件實現在集團內不同企業、不同加工貿易手(賬) 冊間自行調撥,手續辦理時間由原來約10個工作日縮短至3個工作日,企業一年受益保稅貨物貨值超過5400萬美元。
出入境人員綜合服務“一站式”平臺則打破信息壁壘,統一納入外事、科技、教育等多項政務服務功能,運行一年多來已為1.3萬余人次完成業務辦理。
目前,沈陽片區累計形成4項全國推廣制度創新成果、40項全省推廣制度創新經驗,開展了東北首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試點,開出全省首張電子營業執照,完成首個保稅航油業務、首單進口履約保證保險業務等首創性探索。
線上線下筑平臺夯實支撐
當前經濟穩定與復蘇,需要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開放合作。而這樣的需求,在小微經濟群體中表現得尤為迫切。
8月25日一早,在沈陽片區舉行的一場電商賦能培訓會還未開講,臺下早已座無虛席,還有十余名小微企業主是剛剛得到信息急忙趕來的。
隨著我國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跨境電商產業迎來了新一輪快速發展機遇期。沈陽片區緊抓契機,釋放沈陽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創新優勢,把發展跨境電商作為重要載體,加快構建多層次對外開放平臺。
目前片區內已建成運行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拼多多、微信支付等網上商城及物流、支付企業成功接入;組建跨境電商企業聯盟,建設跨境電商創業孵化基地、跨境電商保稅倉,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集聚跨境電商企業123家,引進直播電商企業27家,跨境電商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
線下實體開放平臺建設方面,沈陽綜保區桃仙園區去年4月封關運行,已進駐沈飛民機等企業120余家;沈陽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建成8條智能查驗分揀線,日通關能力居東北首位;東北冷鮮港正加緊打造集冷鏈物流、貿易服務、供應鏈金融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加快構建海陸港聯通、服務輻射東北的保稅冷鏈物流網絡。
嵌入產業鏈暢通“雙循環”
在當天的通關現場,沈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沈陽正立足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和優勢,以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為重點,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
而自貿試驗區,是提升要素市場內外聯通效率、暢通“大循環”“雙循環”的重要平臺。
審時度勢,借勢發力,沈陽片區增強制度創新的產業結合度、需求匹配度、市場契合度和實施精準度,將創新探索深度嵌入產業鏈中,構建并釋放區域開放吸引力。
中國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沈陽片區開放能級提升,是公司決定進駐的重要因素。去年底,沈陽桃仙機場口岸獲批藥品進口口岸。今年3月份,中國醫藥“云簽約”落戶。
首單通關后,進口藥品將不再“繞道”北京等口岸而直抵沈陽。可計算的物流成本利好之外,這還將為沈陽、遼寧醫藥企業直接參與國際藥品大流通、大循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打開重要通道。
同時,沈陽片區還通過創新產業合作模式,聚力提升開放水平。規劃建設中日產業園,引進日本金融科技、文化創意等項目;規劃建設中韓“兩城雙園”項目,啟迪科技城項目落戶片區內,“鏡像”項目落戶韓國首爾;成立國際商會總部基地,與25個國家和地區的26家商協會達成合作……
中國開放不停步。沈陽片區矢志創新、擘畫未來,加快打造面向東北亞的開放新前沿,為遼寧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振興貢獻自貿力量。(記者 金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