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蟬翼、光似鏡面,每一片用精鋼雕刻的明信片中,都凝結著北京冬奧的美好記憶……前不久,一套北京冬奧會主題的明信片受到收藏愛好者好評。這是國家郵品中第一次使用鋼材,生產這種“蟬翼鋼”的是來自首鋼京唐公司的金屬材料高級工程師莫志英和他的團隊。
走進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庫房,一卷卷成品“蟬翼鋼”整齊碼放,等待著裝車發貨。“三年科研攻關,我們一直在突破極限,讓寬幅‘蟬翼鋼’的厚度從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莫志英(見上圖,左一,吳俊達攝)指著眼前的產品自豪地說。
今年3月,莫志英帶領團隊成功軋制0.07毫米極薄規格“蟬翼鋼”,大幅度超過0.12毫米的機組設計能力極限。“生產這種鋼材,最大的挑戰就在于極薄又寬。一般來說,寬厚比達到4000,生產難度就很大,而我們生產的這種0.07毫米厚、800毫米寬的薄料,寬厚比達到11428,難度可想而知。”
去年7月,莫志英帶領團隊成功將板材厚度降至0.08毫米,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再減薄0.01毫米,就像優秀的百米運動員沖刺到極限后,再提高0.1秒的成績一樣,難度極大。然而,對極薄規格鋼板而言,厚度每降低0.01毫米,就意味著噸鋼可以節約將近千元的效益。“我們就是要挑戰極限、追求極致,力爭‘低成本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莫志英說。從0.08毫米到0.07毫米,0.01毫米的減薄是他和團隊用了將近1年時間的攻關成果。
作為“蟬翼鋼”全流程研發、生產的負責人,莫志英必須對煉鋼、熱軋、冷軋等各個主流程的300多個小工序、上千個質量控制點做到心中有數。為了確保鋼水的潔凈度,每次他都要對鋼水全流程氧含量、鋼水溫度及生產節奏等重點指標進行監督指導。由于帶鋼太薄,超出了軋機自動調整的范圍,加之生產過程軋制力大、張力波動大,極易發生斷帶問題。如何保證軋制過程穩定可控,更是莫志英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那段時間他經常晚上查閱國內外相關技術資料,白天帶領團隊建模論證、試驗模擬。為了第一時間掌握最準確的數據資料,他總是在控制室、檢查臺、設備點之間轉個不停,忘記吃飯是常事。“蟬翼鋼”明信片用鋼從接受任務到產出成品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莫志英全程指導工藝調整,累了就靠著椅子坐會兒,困了就在操作臺上趴會兒。
一次,在脫脂機組生產時,操作人員發現糾偏輥入口帶鋼有輕微“起筋”,有斷帶風險,請求停車。守在現場的莫志英馬上來到輥子旁邊,仔細檢查帶鋼的狀態。憑借十幾年的軋鋼經驗,他迅速判定帶鋼只是發生了彈性變形,不會影響繼續生產。于是,果斷要求操作員對機組張力、烘干溫度等一系列參數進行調整,最終帶鋼順利通過糾偏輥……
功夫不負有心人。莫志英帶領團隊摸索出了一整套極薄規格寬幅帶鋼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參數,不僅圓滿完成了冬奧明信片“蟬翼鋼”的生產任務,也為企業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積累了經驗。
“一張張明信片承載著北京冬奧會的美好記憶,也為冬奧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莫志英說,能夠以制作精美主題郵品的方式參與冬奧,他感到很榮幸。“‘減薄、高強’是‘蟬翼鋼’極薄系列的極致追求,我們還將朝著更高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