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江淮
科學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來,才能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日前,根據省科技廳公布的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網評項目公示名單,我市共有14項科技成果通過評,是歷年來獲得省科技獎數量最多的一次,全省排名第五。
碩果累累轉化成效顯著
“這次我市獲評的這些項目,均已實現了成果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科技局局長王燕永介紹,在此次獲評的1個項目中1項為技術發明類,13項為科技進步類;其中,金禾實業“安賽蜜生產工藝優化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康佳同創電器“電冰箱食品品質管控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等5個項目進入第二輪答辯環節。
在翻閱獲評項目資料時,記者發現,此次獲評的項目,都與市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到環保、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例如,昌信生物公司的生物質制氣成套設備研發及其應用項目,全程具有無排放特點,既節能高效又綠色環保,項目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特種設備裝置認證1項,備案的企業標準3項,具有較好的社會推廣價值;康佳“電冰箱食品品質管控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主要針對食品放人冰箱后保質期短,無法控制食品變質程度等問題,對食品安全方面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使用該功能的冰箱能夠準確識別出食品品質狀況,有效延長食品保鮮期,近三年累計生產銷售近20萬臺,新增銷售收入3524萬元,新增利潤1360萬元……
服務企業助推轉型發展
據悉,從去年開始,我市對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辦法、促進科核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等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加快我市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記著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圍繞科技創新發展服務企業,一是突出創新平臺建設,推進“三區一城”創建,積極爭創國家創斷新型試點城市,同時大力培育重點實驗室和創業平臺,加快小崗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1到9月全市共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409項,企業吸納技術487項、成交額4.64億元,企業輸出技術合同數70項、成交額3.49億元。此外,成立了滁州市科技服務聯盟,協同開展科拉創新服務,目前成員單位20家。三是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完善“1+4+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統籌推進高企申報工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1到8月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同比增幅分別為9.8%、12%。四是重抓科技人才集聚,1到9月開展土助滁對接活動6次,新簽約院士工作站5家,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23個。此外,在統籌科技項目實施、強力推進科技扶貧、及時落實聯合懲戒工作、開展信用信息核查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