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業形勢不好,許多人熱衷于公考。
那么公務員考試是否公平公正?
這個,總的說來,叫曾經有故事,如今無痕跡。
下面體制內的老司機給你回顧一下公務員考試的歷史,并深度分析為什么今天公考會如此公平。
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今后各級政府錄用公務員,要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選拔。
從此,公考,就成了一個錄用公務員的渠道之一。
但請注意,當時大學生畢業是包分配的,可以直接分進政府機關成為公務員。所以公考只是少數單位試點,影響力不大的一種試驗性招聘。
而且,當時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方式很多,考試,反而成了最麻煩的一種。
90年代初,大學錄取分成學費自理且不包分配的自費生,學費自理但屬于有單位接收的簡稱委培生,國家承擔學費且包分配的公費生共三檔分數線。
所以當時同一所大學的內部,也是存在身份鄙視鏈的。
而大學生就業問題隨著第一批自費生畢業而開始出現。
1996年開始,大學招生開始推行不包分配,所以3檔分數線合并,稱為并軌改革,并且國家不再承擔大學生的學費,稱為擴大內需改革。
這是一次影響了所有中國家庭的教育改革。
隨后,從1998年開始,大學開始擴招,這和國家不再承擔大學生學費有直接關系。
96年入學的還有一部分包分配的本科生在2000年拿到了最后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
2000年后,不包分配又花了大筆學費的大學畢業生如何就業,成了舉國關注的民生問題。
也正是從2000年起。國務院,各省市,及體制內各單位都開始通過考試從畢業生中大批量招錄人員。
首先,各單位人員流動需要補充新鮮血液。
其次,這有國家的強制性指令在里面,每年要求體制內拿出多少崗位指定給應屆畢業生就業。
大家看到這里應該感謝下國家,不然,以大多體制內單位的吸引力,補充人員哪里不能補充,非要去錄用應屆畢業生嗎?
但,不可否認,初始階段的公考,以及體制內各種招考,還遠沒有今天這樣成熟,也沒有今天這樣公平公正。
最經典的段子,叫做——“筆試考兒子,面試考老子”。
因為,不包分配后又遇到擴招,要就業的大學生太多了;
因為,中國絕大多數家庭,都是從計劃經濟中過來的,多數家庭的思想,不可能像大學改革那樣在一年之內轉變。很多家庭總把進入體制工作當成正規的就業。
各種因素作用下,公考,不僅成為了畢業生的競爭,也成為了畢業生家庭資源的競爭。
對此,總的描述是,越往上越相對公正,越往下故事越多。
公務員考試與體制內招考一樣,成為了部分人優先解決子女就業或實現利益交換的“正規合法途徑”。
例如,某機關通過公務員考試招錄的前幾年,錄取的全部是在本單位工作過的“聘用人員”,而這些“聘用人員”大部分又是本單位人員的子女。
這樣的例子,當時并不是個例。
比起當年機關還搞個筆試面試走過場的操作。體制內的國企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操作。
很多壟斷行業,當年專門出臺文件,以執行國家優先應屆畢業生就業為由,為本單位人員子女就業大開方便之門,當然,子弟們得先去弄張大學文憑。
于是,借著大學擴招的光,花錢進入三本、大專院校的各類“二代”們與天南海北的同學們愉快的打游戲混日子,到畢業了才發現,原來人家不讀書,那是有道理的。
而你不讀書呢……只有去罵讀書無用論的道理了。
好在,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太久。
原因在于:
我們黨之所以偉大,光榮,正確,并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
是的,公平是來自自上而下的糾偏,頂層設計的完善。
各種漏洞被一個一個封死,各種規則被一次一次完善。
這恰好體現了精英治國的特征。
頂層之所以要把公考規則不斷完善,根本原因是為了長久穩定。
至于規則完善之前前鉆空子進去的,也不會被取消資格,這樣做也是有利于穩定的。
不知對體制感興趣的你,真正懂了上面這兩句話沒有。
所以,公務員考試的公平公正,是一種國家意志的體現。
以前各單位自己組織招錄,自己設立條件。
比如市教育局招2人,要求本科,會跳舞,身高必須163.5。
比如衛生局招1人,要求本科,會打籃球,體重必須75.3KG。
現在指標集中管理,全市統一審核,這些跳舞打球的門檻統統會被問詢,為什么要這么設立,這么設立的依據何在?
如此一來,這類奇葩招聘,自然不復存在。
現在招錄中的專業限制,那都是用人單位能拿出具體文件說明的,不是臨時拍腦袋想出來的。
完善規則表現其次是統一。
公務員這一層,全部歸為國考和省考。
市教育局,市衛生局的報名人員,用的是同一張省考試卷。
所以,“筆試考兒子”,這一句變成了“筆試是真的考兒子”。
在面試組織上,采取雙抽簽的隨機方式。面試官也是省市一級牽頭組成的評委庫。
市教育局,市衛生局的報名人員,面對的是同一個評委庫。只是不同考場隨機挑選的面試官不同,一次隨機7個考官,你覺得你能操作出什么名堂。
或者你可以這么理解,如果哪位考生的家庭資源達到了可以操縱控制面試的地步,這位考生的家庭早已為他鋪就千萬條金光大道了,為什么要來和你一起報名參考?
過去那種“面試考老子”的情況,變成了“面試還是考兒子”。
體制內事業單位招錄,由市一級人社局牽頭,統一組織,一般不給你自嗨的機會。
比如某市人社局的朋友就介紹過,每年市里組織的考試一完,就有一批落榜生告狀的。
還有不少研究生考不過二本、三本生。心里不服,實名舉報。
但,看看我上面的介紹就知道了,這無非是實名證明了,雖然你學歷高,卻不代表你公考能力高。
而且現在組織招考,每個環節都要請紀委介入監督,紀委的人又不靠你發工資,又不靠你決定升遷,但你搞出了幺蛾子,就會影響他的工資和升遷,你說他能隨便讓你出鬼嗎?
當然,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體制后,后面的各類遴選,大部分是高級別機關自行組織,這個里面故事就很多了。
我會另外獨成文敘述。
但,這和公務員考試無關。更不影響公務員考試的公平公正。
所以,每一個參加公考的人,請大可放心這場考試的公平,
如果論壇上還有某人發出質疑的聲音,
只有一種可能,這是個想掩飾自己無能的失敗者。
敬請關注后續
公考雜談二(談談公考招錄后一些考試與現實的脫節)
公考雜談三(遴選考試與公務員考試的區別有哪些)
明窗邀華月: 不一樣的視角看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