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備受市場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下簡稱“外商投資法”)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兩部法律法規正式施行。與此同時,為落實好外商投資法,以法治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2019年1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也將與外商投資法同步配套實施。
“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將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投資尤其是外商投資的信心,有助于我國吸引外資,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高整體競爭力。”中國郵儲銀行(5.860,0.05,0.86%)高級經濟師婁飛鵬表示。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開放的中國正加快以法治化手段營造和確立一個開放、平等、透明和可預期的商業投資環境,對未來吸引外資和留住外資具有重要作用。
外資規模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
“總體來看,與前幾年相比,2019年是我國自主開放舉措最多、開放力度最大、開放層次最深的一年,形成了擴大開放、吸收外資的‘組合拳’,有力穩定了外商投資的信心和預期,有效保障了全年‘穩外資’目標的實現。”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2019年12月30日在2019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媒體吹風會上表示。
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45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折合1243.9億美元,同比增長2.6%。預計2019年全年按人民幣計增長5%左右,按美元計增長2%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在實現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外資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或調整。2019年1月至11月,與上年同期相比,服務業外資增長11.3%,占比為71.8%;高技術產業增長27.6%,占比為28.5%;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722個,增長15.5%;“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對華投資分別增長23.5%和27.3%。
在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看來,在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全球經濟增長較為乏力的情況下,2019年我國能夠取得穩中有升的外資流入,充分說明國際市場和外國企業對我國經濟增長充滿信心,也說明我國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外資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政策護航作用凸顯
需要明確的是,上述成績的取得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密不可分。實際上,自2019年以來,外資領域相關政策法規接連出臺,形成了吸引外資的政策“組合拳”。
在外資準入方面,修訂發布2019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版清單條目縮減至40條,允許外資在更多領域獨資經營;啟動新一輪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
在外資政策方面,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實施20條政策措施,回應了更多外商關切,加大了對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和合法權益的保障力度。
在外資法治建設方面,推動發布外商投資法、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以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著力營造法治化投資環境。
在外資促進方面,發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新增鼓勵條目10%以上,擴大了外資享受稅收、土地等優惠待遇的范圍。
在外資平臺提升方面,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國家級經開區吸收外資、對外貿易保持在全國五分之一左右。
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中國的信心
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0年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方向走;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明確要“穩定和擴大利用外資”。
宗長青表示,目前全球跨國投資總量仍處于較低水平,引資競爭日益激烈,穩外資不確定性增多,但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吸引外資具有綜合競爭優勢,我國仍是多數跨國公司的重要投資目的地。
一些外國商協會的有關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外商投資企業以中國國內市場為目標市場,仍十分看好在中國的投資前景,具有較強的投資信心。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69%的會員企業在2018年實現盈利,21%的企業盈利情況與上年持平,60%以上的企業仍然將中國作為投資的首選地或前三名的目的地。
展望2020年“穩外資”舉措,據宗長青介紹,將繼續壓減負面清單,增補鼓勵目錄,通過“一減一增”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將抓好外商投資法以及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的實施,全面取消商務領域外資審批和備案,實施信息報告制度,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將在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強力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此外,在投資保護方面,將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和外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有效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要通過采取這些舉措,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中國的信心、預期和獲得感,真正讓外商愿意來、進得去、留得住、發展好。”宗長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