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刊發這篇春節寄語時,正好趕上肺炎疫情的非常時期,港股和全球主要的市場都在中國春節后開市出現震蕩下跌。對此我的大致看法如下,首先疫情肯定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就像一些專家說的,雖然長期看波動會熨平,但短期看影響不容小覷。對于A股而言,下周開市也難免會震蕩下跌,如果市場大幅下挫,我的策略是逢低吸納優質股。我也依然維持,熊末牛初的觀點。同時也期盼疫情早些過去,讓一切盡早恢復正常的狀態。
十幾年前,《紅周刊》記者找到我,希望我在雜志上開設一個專欄,每周寫一點投資機會和感悟。也是當時和《紅周刊》出品人郭貴龍先生認識的,當時我和郭總說,我寫的都是牛股,沒寫的都不是牛股。
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我提了一個投資組合:招商銀行(36.810,-1.01,-2.67%)25%,銅都銅業(現名“銅陵有色(2.210,-0.05,-2.21%)”)20%,武鋼股份10%,云天化(5.180,-0.21,-3.90%)10%,新興鑄管(3.840,-0.08,-2.04%)10%,五糧液(126.160,-5.54,-4.21%)10%,云南白藥(86.600,-1.57,-1.78%)、麗江旅游(5.800,-0.11,-1.86%)和伊利股份(30.640,-1.81,-5.58%)各5%。我判斷,在熊末牛初階段,這些具有“資產”屬性的公司會獲得不錯的收益。截至2020年1月16日,五糧液漲幅33倍,伊利股份漲幅22倍,云南白藥和招商銀行漲幅超過10倍。當時我說,3年后我的資產可以翻倍。《紅周刊》記者說,不妨先錄之。實際上,2006年我就實現了翻倍目標。
我做投資做了20多年,最大的體會是只有選擇好公司才能賺大錢。有的公司也很好,可如果有5%的東西我看不懂,我也不會投它。
許多價值投資者推崇巴菲特,2018年我和《紅周刊》特別報道組一起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會,之所以去“朝圣”,一個是因為《紅周刊》的邀請;另一個是我有那么一點好奇。根本上來說,巴菲特也是買好公司,這有點大道相通的意思。
對于現階段的A股市場,我的判斷是它正處在熊末牛初的階段。因為很多優質的消費企業估值不是很便宜,我的策略是不買股票買可轉債,我認為2020年可轉債的收益會跑贏大盤。同時,2020年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可能會增加。在此,我祝《紅周刊》的讀者做投資能掙錢,最終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