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財經秘書 財經早餐
羅振宇在2020年的跨年演講曾提出一個觀點:“來干保險,要么走投無路,要么身懷絕技。”
曾經,賣保險這個工作被視為走投無路之人的選擇。
而如今,似乎越來越多身懷絕技之人,也正在加入保險行業。
若不是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來襲。馮成(化名)可能怎么也沒想到,作為一名專業的高薪離婚律師,自己會去兼職賣保險。
說起兼職轉行的原因,他嘆息道:“原本做離婚官司時,就會給客戶介紹一些利于資產傳承的保險項目。但都是推給保險公司的人去對接。沒想到因為疫情無法開庭,倒是自己直接向客戶賣起了保險。”
他的情況并不是個例。
據友邦保險內部人士透露,由于保險營銷員工作的高靈活性,高機動性。
疫情至今,公司新人的數量激增,甚至出現了不少原本高學歷、高收入的兼職人員。
而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保險行業營銷員就一直呈現出高增長的態勢。
據統計,截至2018年,備案的中國保險營銷從業人員已超過800萬人。
盡管近兩年增速有所放緩,但營銷員整體素質不斷提升,行業門檻日漸增高,已成為了業內公認的事實。
更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今的保險公司不乏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知名企業跳槽而來的營銷員。
像馮成這樣從原行業轉過來兼職的營銷員也不在少數。
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國內保險行業的潛力。
特別是在此次疫情之下,一方面眾多消費者都開始重視起了健康醫療保險,紛紛涌向商業保險市場。
另一方面,部分無法復工人員,也開始考慮將保險行業作為自己的第二職業方向發展。
保險業已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風口。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
在新冠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除了捐錢、捐物,保險公司向一線醫護人員捐贈的高額保險一直頗受公眾關注。
以下為筆者整理的部分保險公司捐贈信息: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本地的防疫醫護人員,目前僅公開信息可得的捐贈保險信息,自然獲得的身故保額累計就已達990萬元。
若加上支付寶、微保、水滴等提供的需要領取的保障,累計身故保額可達到1160萬元。
另外,各地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也有多家保險公司提供相應保障。
也就是說,若一位武漢本地一線醫護因抗疫去世。那么除了其本人生前購買的保險,如果捐贈的保險機構都能如實賠付,最后這名醫生得到的賠償預計將在1千萬左右。醫護人員得到如此高額的保費賠付,自然引發了輿論的熱議。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更多人借此看到了商業保險的價值。
相反的,也有不少消費者對于保險公司在疫情下推出的五花八門的商業保險產品產生疑慮。甚至對于捐贈保險后期的理賠進度,賠付落地產生質疑。
盡管各大保險公司都迅速反應,開通了快捷的線上理賠流程。銀保監會也發文稱將規范保險捐贈行為,監督企業后續落實。
但消費者的疑慮依然難消。
那么,對于保險行業消費者來說,該如何獲取更為客觀、中立的保險產品評價,同類產品比較,以挑選出更優質、更適合自己的保險組合呢?
對于新進從業者來說,該如何熟悉行業動態,打消客戶疑慮,獲取前沿的行業資訊呢?
對于股市價值投資者來說,又該如何獲取保險行業專業信息知識,分析出對于股市投資更為有利的情報呢?
客觀的評價,及時的資訊
對于有著購買保險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往往會咨詢多家保險公司,對比同類產品。而在這期間,消費者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咨詢、研究、分析。
此時,除了保險公司營銷員的專業建議,第三方資訊平臺更為中立的評價對消費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深入淺出的產品簡析、同類比較、公司對比,能為消費者在挑選保險的過程中節約大量的時間。
另一方面,隨著保險行業從業門檻的水漲船高。各大保險的行業營銷員也正是需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時期。
而獲取大量行業研究情報,不失為一個好計策。
熟知全行業產品,最新保險行業資訊,方能為用戶提供更專業、可靠的解答,增加自身的銷售能力。
最后,對于股市價值投資者而言,保險公司的業務構成較為復雜,涉及不少晦澀難懂的條條框框。投資保險行業,往往需要學習、整合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