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均造成沖擊,企業經營也受到明顯影響,雖然現階段疫后經濟已經開始逐步恢復,但企業資金壓力仍然較大。作為招標投標或政府采購供應商,你是否還在感嘆履約過程中流動資金占用多、壓力大?是否仍被漫長的手續流程折騰得苦不堪言?是否因為保證金收退等管理難題一次次陷入焦慮?
解決方案來了!6月30日,政采云通過一場線上直播正式發布電子“履約保函”產品,減少履約全程約99%的資金占用,助力廣大政府采購供應商輕松履約。
履約保證金已成為供應商的資金壓力
在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領域,為防止供應商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違反合同規定或違約,采購單位通常會要求供應商在簽訂合同后,按照合同規定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通常為合同金額的10%。
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招標投標法》第46條明確規定:“招標文件要求中標人提交履約保證金的,中標人應當提交履約保證金。”這項制度至今已經執行了20年。但近年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廣大企業經營者在履約保證金問題上感覺壓力增大,普遍反映:希望占用資金更少、流程更簡單、管理更規范。
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很早就關注到這個問題,2017年以來先后發布多項管理辦法和通知,金融機構也相應推出了多種創新業務模式,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進入2018年,以保證保險代替履約保證金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引導和要求使用履約保函的政策逐步落地,但真正全流程在線化、電子化的履約保函產品不多。
政采云應用戶之所需,急用戶之所急,抓緊開發上線了電子“履約保函”的產品,構建了政府、保險機構、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平臺,環節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減輕了政府和企業經辦人員的工作量。
“履約保函”直擊傳統履約保證金痛點
政采云電子“履約保函”的上線發布,將有效解決企業在履約過程中的3大痛點。
第一,繳納少量保險費用,替代履約保證金,資金占用率減少99%左右。以一家年中標項目20多個、中標金額約2000萬元的供應商為例,使用履約保證金需要繳納100-200萬元,使用電子履約保函,只需要繳納1萬左右,資金占用僅為原來的1%左右。
第二,科技賦能,可實現線上一鍵辦理,最快5分鐘完成。在傳統履約保證金繳納模式中,經辦人員或財務人員需根據項目的大小、要求,給不同的采購單位繳納不同金額的保證金,從開戶、回款、索取回單,交給采購人,索取收據,到后續發起退款,退還收據,全程耗時短則幾月、長則幾年,技術含量雖然不高,但期間需要財務部門安排專人進行管理,費時費力。現在,使用電子履約保函可實現全程在線辦理,最快5分鐘即可辦理完成,流程便利高效,為采購人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第三,流程優化,節省7人次以上,項目管理更簡單、更規范。以前,有些地方繳納和退還保證金的流程相對簡單,但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企業無法及時了解保證金是否退還,以及何時退還等情況,需要采購人、供應商及時管理和跟蹤每筆保證金的收退情況,對管理的要求很高。而電子履約保函模式辦完即可,只有在履約過程中發生異常情況才會觸發相應的賠付流程,讓項目管理真正實現了更簡單、更規范,有效降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風險。
目前,政采云電子“履約保函”已經在平臺正式上線,政采云用戶可以登錄平臺,根據各業務提示場景進行辦理。
政采云打造政企采購專屬金融服務產品
政采云有限公司由浙江省財政廳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建設,于2016年8月8日成立,目前服務已拓展至全國9省3市600多個區劃和全國稅務系統等中央單位,平臺入駐采購單位16.4萬家,供應商34萬家,商品數量2410萬件,累計交易規模突破5700億元,交易數量突破390萬筆。
隨著政采云平臺的全面應用,政府采購引入“互聯網+”理念,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沉淀的供應商交易、合同、信用等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在政府采購網搭建信用融資模塊,陸續策劃上線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線上普惠金融服務。此前,政采云平臺上線了“采購合同貸”、“流水信用貸”兩款“政采貸”產品,旨在解決廣大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產品上線以來受到廣大中小企業的熱烈歡迎,先后有9600多家企業訪問,申請貸款1400多筆,授信筆數518筆,完成授信近3.7億元,總放款金融3.1億元。特別是今年疫情爆發以來,共有200多家供應商申請“政采貸”,完成授信近9000萬元,其中81%授信給了疫情防護商品生產中小微企業,有效紓解相關生產企業的融資難題。
目前,采購合同貸、流水信用貸兩款產品從貸款申請到放款,均可實現全流程在線操作,供應商能進行“在線申請、一網通辦、隨用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