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新型智慧城市的關系圖
一、背景說明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批復向社會公布,第八章第四節提出“同步建設數字城市”,明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2018年底到2019年初,短短五個月波音737-MAX8機型接連兩次出現墜毀事故,以及法國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被焚毀,引起人們對數字孿生技術的關注。如果能為物理世界找到一個數字映射,能讓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被診斷、被預測、被提前決策處理,將會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同時Gartner認為2019年數字孿生技術處于期望膨脹期頂峰,將在未來5年將產生破壞性創新。 2019年10月,中國信通院再次牽頭,聯合業界發布《數字孿生城市研究報告(2019年)》,聚焦數字孿生城市建設要素之核心平臺、關鍵技術和典型場景,旨在細化技術方案,推進數字孿生城市落地實施。 二、數字孿生技術 新型測繪,快速采集地理信息。海洋和陸地、地上和地下、室內和室外、二維和三維、時間和空間,都能反映在一張“地圖”上。
標識感知,實時“讀寫”真實城市。“身份證”不再屬于每個人擁有,每個微小的物體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并且這種“身份證”還能將個體的狀態、位置、事件等情況全部翻譯成實時的數據。
協同計算,高效處理海量數據。萬物互聯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對計算能力的配套要求越來越高,就好比十年間電商訂單的海量增長,物流能力也完成了大型的中心物流基地、中型的配送站和小型的物流網點,以及家門口的物流柜等一體化協同體系。
全要素表達,精準“描繪”城市前世今生。一方面,從二維到三維,更立體更真實,從三維到四維,可按時間還原;另一方面,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個體本身,更重要的是個體與個體的關系,是邏輯演化更是社會屬性。
模擬仿真,在數據世界推演城市運行態勢。“如果真有‘如果’”,我們也確實正在往那一步走,也許這就是破壞性創新野蠻生長的開始。
深度學習,推動城市自我學習智慧成長。試想一下“千人千面”不再說的是電商購買的推薦廣告,而是每個人看到的城市信息、生活中的城市服務、感受到的城市關系,那是不是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時空維度。
三、智慧城市場景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數字孿生技術能對城市規劃仿真,形成全局最優決策;
“讓數據說話,讓數據決策,展現數據之美”。數字孿生技術賦能城市建設管理,項目進度可視化管控;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數字孿生技術助力城市常態管理,“一盤棋”綜合治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監控攝像頭到交通信號燈的距離”。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交通信號仿真,最大化道路通行效能;
“應急處置能力,守住城市最后一道安全防線”。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進行應急演練仿真,應急預案更加貼近實戰;
“安全是第一生產力”。數字孿生技術強化公共安全防范,讓“雪亮”更加“明亮”;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數字孿生技術打造公共服務升級,感同身受的體驗。
四、總結 數字孿生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的“起點”
數字孿生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
數字孿生技術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體系和路徑”
數字孿生技術將重塑智慧城市建設的“產業生態和治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