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智庫
作者:新望
【導語】目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我們應當保持冷靜客觀的估計。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WHO將武漢肺炎定為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東南沿海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后續會不會導致其他國家進一步的撤資、撤廠?會不會引起中國企業的大面積違約丟單?會不會影響到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安全?都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評估。
本文字數 | 1660字
閱讀時間 | 5分鐘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
新 望
1月31日凌晨,WHO將武漢肺炎定為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對中國經濟將帶來重大影響。世衛組織此次決定的有效期是3個月,3個月后將再次評估。這3個月是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窗口期。我國很多中小企業本就面臨資金短缺的狀況,50%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凈支出也就是維持在3個月左右,如果這段時間里,企業因為無客戶、無原料、無職工或無場地等等不能營業,就意味著一大批中小企業的死亡。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在我國就業、稅收、技術創新和GDP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比重,一批中小企業的陣亡,必然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影響。
當前,在防疫的同時,必須開始著手抓經濟,防疫和經濟工作兩手抓,雙線作戰,一邊救人,一邊救企業。經濟是底盤,經濟發展是我們應對疫情的底氣,底盤要穩,底氣要足,要防止因疫情而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
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我們應當保持冷靜客觀的估計。
一方面,疫情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會停擺,經濟的基礎設施仍然在運行,如電網、互聯網等等。
按目前估計,延遲開工和封路也不會持續3個月以上,只能說,這3個月里企業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放慢了,但不是變成零增長。不需要過度恐慌。
對制造業和工業來說,有影響,但影響不是特別大。我國出口本來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東南沿海制造業企業早就有所準備,某些外國訂單可能會推遲交貨,或者有所減少,但是從去年開始,國內很多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做準備,開始重視國內市場的開拓。中國的制造業產業鏈仍然是全世界最為完整的,可見的幾年內,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替代。這次疫情還可能會催生一些新型制造業企業,比如保健、養生、居家消費等新型消費品產業。
但另一方面,疫情對傳統第三產業的沖擊幾乎是毀滅性的,如餐飲、娛樂、旅游、物流、教育、會展等線下服務業。
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高達50%以上,與第三產業相關的制造業必然受到連累。另外,這些年制造業也在服務化,這部分服務型制造業的業務量也在下滑之列。
本來,由于高鐵、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的發達,城鄉人口流動、區域人員流動都在加強,又趕上春節假期結束,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和城市青年回鄉探親后返城,這時,為防止疫情擴散,一些治理措施一時難以顧及到經濟影響,造成整個經濟運行的“腸梗阻”。人員出行、商品流通中斷,短期內物價上漲,支出增加,給企業經營帶來普遍壓力。
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WHO的決定,對東南沿海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已有60多個國家對中國公民實施入境限制并進而影響到貿易往來,一些國家開始陸續撤僑。會不會導致進一步的撤資、撤廠?會不會引起中國企業的大面積違約丟單?會不會影響到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安全?這些都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評估。
為此,我們建議,在疫情稍微穩定之后,也就是在2月底前后,國家層面應該開始出臺遏制經濟下滑、恢復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而對中小企業,則應及早出臺特殊的保護性政策;如果疫情繼續擴大,延續時間超過三個月,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疫情時期經濟工作特別領導小組”,專抓經濟工作;如果延續時間超過半年,則應成立“國家恢復經濟緊急委員會”,適當采取戰時經濟體制,如國家采購、定額供給等等。
應當對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把以往偏重于“收”的政策,調整為“放”為主;一些可批不可批的基本建設項目要開始重新啟動;房地產、金融、環保,乃至于反腐、黨建、外交工作,都要服務于經濟恢復工作;要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定向放水,為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提供無息貸款;國家財政拿出真金白銀補貼中小企業,如房租補貼、職工的五險一金補貼,根據疫情發生和結束的時間,相應的給予營業稅、所得稅減免。
疫情期間,中小企業自己也應有一些自救政策,生存第一。比如說彈性工作制,用工制度、考核方法乃至于商業模式的改變等等。每一個勞動者,每一個家庭,也應做出疫期應對方案,有備無患,共克時艱。
總體來說,我們對中央政府應對疫情的能力,充滿信心。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我們還有一支絕對聽從黨指揮的軍隊,這就是我們的體制優勢。但是,恢復經濟可能需要的是另外一套思路,另外一套政策。我們希望盡快實現頻道轉換,至少從現在起,防疫和經濟工作兩手抓。一旦渡過最壞時刻,迅速回到經濟建設中心工作,著實推進啟動內需和加快城市化的改革舉措,把中國經濟穩定向好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下去。
本文來自:新望 中制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