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西出口坑洼不平的“病路”變成了柏油“黑絲帶”,廢棄閑置的工業廠區正在向濕地公園“變身”,長期在外打拼的流動黨員有了新“家”……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著眼于高質量發展,聚焦發展短板,關注民生關切,以高度的政治擔當,凝心聚力破難題、解難事、辦好事,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守正創新謀發展的實踐行動,讓廣大群眾深切感受到主題教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新變化。
◆建新“家”,讓流動黨員教育“不落伍”
“第一次在異鄉有了‘家’的歸屬感!”11月13日,匆匆趕來參加民和縣駐蘇州市流動黨員黨支部成立大會的民和籍流動黨員緱瑞峰發出了如此感慨。
民和縣現有黨員1.44萬名,其中流動黨員有1446名,而這一面面流動的“旗幟”中,長期固定外出從事餐飲、種植、采摘、運輸、個體經營、企業務工等工作的有690多名,他們分布在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90多個地級市(地區、州、縣)。
為切實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讓他們“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民和縣制定出臺了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在流動黨員中成立黨組織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務有機統一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機制。
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民和縣委書記楊海林帶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宣講組先后奔赴浙江、江蘇、廣東、新疆、北京、上海等地,深入以經營拉面為主的民和籍流動黨員中作專題黨課,傾聽黨員心聲,并在深圳市福田區指導成立了民和縣在省外的首個流動黨員黨支部。
11月中旬,縣委組織部統籌安排鄉鎮黨委組成五個主題教育工作組,分別前往民和籍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北京、浙江寧波、江蘇蘇州、新疆烏魯木齊、西藏拉薩等地區,指導成立了5個民和籍流動黨員黨支部,組建了流動黨員黨支部班子,并組織開展主題教育專題黨課、集體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不僅讓流動黨員在主題教育中不“缺席”,同時也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家”的溫暖。
民和縣駐五省(區市)流動黨員黨支部成立后,新任黨支部“當家人”激情滿懷,信心倍增,大家表示要堅守初心,牢記使命,讓每一個黨員胸前這枚黨徽在異鄉創業路上更加光彩奪目。
同時,11月19日,民和縣總投資130余萬元、總面積700多平方米的以“黨旗招展•北山振興”為主題的抓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教育實踐基地在北山鄉搬遷安置區建成揭牌。教育實踐基地以北山鄉整鄉易地搬遷為基點,全景式展現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投身脫貧攻堅的點滴故事,為廣大黨員干部搭建了一個錘煉黨性修為的學習實踐平臺。目前,該基地已經成為海東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蘭州市紅古區委黨員脫貧攻堅教育實踐基地。
同時,民和縣新民鄉黨委針對易地搬遷后百余名黨員無法正常參加組織生活的問題,積極謀劃籌備,在馱嶺易地搬遷安置區成立了黨員活動站,解決了搬遷區黨員無“家”的揪心事。官亭鎮黨委針對在縣城川垣新區流動黨員較多的實際,組織縣城黨員在川垣新區成立了黨員流動站,依托黨員臨時支部活動站,真正把黨員聚起來、攏起來、動起來。
◆破難題,讓門戶城市靚起來
11月20日,從京藏高速(G6)民和收費站駛出后看到,通往縣城方向破爛不堪、坑洼不平的“病路”已經被徹底改造,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標線分明的“黑絲帶”,“病路”變坦途,無論是當地市民,還是過往車輛司機紛紛發出點贊聲。
民和縣老城區山城十字到京藏高速出口路段長約1.3公里,是民和縣城連接京藏高速的咽喉要道,但由于路面多處坑洼,沿途環境臟亂差,既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又降低了青海東大門的城市形象。對于這樣的“尷尬”現狀,無論是過往的車輛司機,還是當地市民,都怨聲載道,意見滿腹,他們都盼望著把這條道路好好改造修繕一下。
為切實樹好青海“東大門”的良好形象,今年,民和縣委縣政府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痛下決心,按照城市次干路、雙向四車道標準,對這段“病路”進行徹底改造提升。
同時,該縣對此路段亂倒垃圾、亂堆雜物、亂搭亂建等問題進行徹底整治,路段兩邊都已種上了10余萬平方米的草甸、3400多株喬木、1000多叢灌木、800多平方米的宿根花卉等,昔日的“垃圾路”如今變成了一條綠色景觀帶。
高速路出口的治理僅僅是民和縣城市靚化工程的一個縮影。作為青海“東大門”的民和,加快推進“三綠”建設,確保湟水母親河清水出省,既是生態“考題”,更是全面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和推進“一優兩高”發展的政治使命。為加快“綠河谷”建設,民和縣借助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的東風,對老鴉峽東段至川口鎮這段狹長地帶上的廢棄企業廠房全部進行拆除和復墾復綠,共拆除廢舊廠房41家47萬平方米,完成綠化114公頃,栽植數萬株桃樹,昔日“黑色走廊”如今變成“綠色長廊”,正在成為聚集生態效應、社會效應、經濟效應為一體的“桃花長廊”。
同時,民和縣以打造生態宜居東部門戶為目標,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加快造林綠化和生態治理步伐,加快推進麻荒灘濕地公園和史納濕地公園建設,精心打造湟水河流域兩岸、G6京藏高速公路民和出口、史納濕地公園、民小公路等交通沿線生態綠化景觀,扎實推進湟水河流域兩岸綠化,全力夯實城市綠色底蘊,使湟水流域民和段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青海東部門戶生態形象日益彰顯。據了解,僅今年一年,民和縣完成湟水河兩岸生態綠化138.48公頃,其中史納濕地公園綠化73.33公頃、G6京藏高速公路民和出口迎賓大道景觀綠化14.6公頃、民小公路兩側及城區新增綠地綠化3.89公頃、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綠化46.67公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民和縣委縣政府把加強生態保護作為最大的責任,牢固樹立“不抓生態就是失職,抓不好生態就是不稱職”的理念,著力破解生態建設難題,深入推進荒山綠化、農田林網、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大力開展義務植樹國土綠化行動,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進一步筑牢了青海“東大門”生態屏障。
◆解難事,決勝脫貧攻堅有底氣
如何在決勝脫貧攻堅路上不讓一戶“非貧低收入戶”致貧、不讓一戶“非高標準脫貧戶”返貧,這是擺在民和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面前的一道必須“答對”的民生“考題”,事關全縣脫貧摘帽目標的如期實現。
民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六盤山片區),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縣。全縣轄22個鄉鎮312個村43.8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到61.5% 。精準扶貧識別中確認的建檔立卡貧困村12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0%;貧困戶1.06萬戶4.58萬人。可謂是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全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民和縣委縣政府將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黨建為引領,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高度自覺,作風上從嚴從實,創新完善“123456”脫貧攻堅工作機制,認真落實縣委、政府主要領導“雙組長制”,全面踐行“一線工作法”,以實施“八個一批”和“十大工程”為抓手,對標對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全縣125個貧困村實現退出和4.58萬貧困人口脫貧的脫貧攻堅預期目標。
貧困村如期退出、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民和是一個深度貧困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如何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等問題擺上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也成為民和縣脫貧路上的一個新“考題”。
對此,民和縣在全省率先推行精準防貧工作,做到“未貧先防”。重點抓住因學、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投入財政資金1000萬元在全省首創“精準防貧保險”,從源頭上筑牢了臨貧易貧重點人群發生貧困的“截流閘”和“攔水壩”,成功探索出“未貧先防”機制,全面推開精準防貧工作,著力構建“全面覆蓋、具體監測、精準防貧”的大防貧格局,為實現高質量脫貧,確保全縣今年脫貧摘帽再上了一道“保險”。目前,已入戶調查1870戶,發放防貧保險金315戶226萬元,160戶正在進行鄉鎮評議。
作為精準防貧首批保險金受益人之一的孔維成感慨道,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領到的近3.7萬元的防貧保險金可以解決他后續的治療費用,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要做一個努力向上的人,去幫助像他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精準防貧是民和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舉措之一。今年,民和縣脫貧攻堅已經到了脫貧摘帽的攻堅關鍵期,該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對2016年以來的脫貧戶進行全面摸排,摸清重點鞏固對象,量身定做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措施,重點實施產業發展、就業培訓、住房保障、義務教育、參合參保、社會保障、健康扶貧等七大鞏固提升工程,確保穩定脫貧、持續增收。同時聚焦“退出指標”,瞄準短板,緊盯問題,大力實施安全飲水、交通基礎設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易地搬遷、發展扶貧項目、電商扶貧、網絡通暢等七大鞏固提升工程,確保全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橋”為媒,甘青區域合作發展開新篇
12月20日,青海省民和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甘肅省紅古區委黨員脫貧攻堅教育實踐基地分別在紅古區黨史黨性教育基地、民和縣抓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教育實踐基地掛牌。
這是甘青兩省首個跨省縣級共育共享黨性教育基地,也是民和、紅古兩縣區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個創新載體,更是川海大橋啟動建設以來兩地加速合作發展的一個縮影。
12月25日,通過竣工驗收即將通車使用的川海大橋,把隔河相望的民和縣與紅古區緊緊連在一起,開啟川海同城發展和甘青兩省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的新征程。
民和縣地處青海東部的門戶之地,與一河之隔的紅古區地緣相接、血脈相親、文脈相連、經濟相融,共同位于國家“蘭西城市群”發展主軸線上的核心區域和重要節點,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和戰略位置。
2018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蘭州—西寧東部城市群發展規劃》,部署了蘭西城市群在2018年至2035年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為青海、甘肅兩省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新格局進行了頂層設計。
國家《規劃》出臺后,甘青兩省分別出臺實施方案,一幅蘭西城市群建設新藍圖徐徐鋪開。這也為身處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的民和、紅古兩縣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戰略機遇。
民和縣緊緊抓住國家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重大戰略機遇,以川海大橋建設為契機,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把主題教育成果落實在推動川海同城化發展和打造甘青區域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具體實踐上,主動作為,在跨區域禁毒案件偵查、省際交通客運領域互聯互通、紀委監委案件移送協作配合、川海同城化文體旅游融合發展等方面,與紅古區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商務、農牧、城建、出租車跨區域運營管理等領域的合作正在協商對接之中。
今年8月21日,民和縣召開的縣委十六屆九次全體會議就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以推動城鎮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為動力,以建成蘭西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為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動,到2035年,川海一體化發展機制更加完善,城鎮輻射功能顯著增強,撤縣建市目標順利實現,不斷開創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精心塑造青海東部門戶城市新形象。
民和縣委書記楊海林表示,民和、紅古兩縣區山水相依、陸路相通、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具有較好的合作勢頭、合作條件和合作機遇,今后兩縣區要搶抓國家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牢牢扛起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用好用足國家扶持政策,南北呼應,彼此借力,互聯互通,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同繪就甘青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的新藍圖。
今天,民和縣站在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建設的新起點,攜手紅古區齊力描繪著川海同城化發展和甘青區域合作示范區(民和—紅古)建設的新藍圖。相信不久的將來,民和縣必將成為蘭西經濟帶上一顆璀璨明珠。
第二批主題教育落腳點就是——為民服務解難題。為民服務解難題,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全縣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民和縣把為民辦實事作為主題教育的“試金石”,縣處級領導干部沉入基層一線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憂心事緊要事以及困擾地方和群眾發展的“瓶頸”問題65件,全縣各級黨組織集中為民辦實事426件,切實讓廣大群眾深切感受到主題教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