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能智庫
2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8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0〕283號),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作出安排和部署。
煤價推動煤企效益提升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后,煤價已改連續四年持續下滑的態勢,開始企穩反彈,在高漲的路上一路狂奔,煤炭行業當年即轉虧為盈,連續三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7萬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利潤2888.2億元,同比增長5.2%。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營業收入2.48萬億元,同比增長3.2%,企業利潤總額2830億元,同比回落2.4%。而在2015年,煤炭企業虧損面高達80%。
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煤礦智能化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將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智能裝備等與現代煤炭開發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煤礦開拓、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安全保障、經營管理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對于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保障煤炭穩定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強調,要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加強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營造煤礦智能化發展良好環境。
《意見》指出,到 2021 年,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礦,初步形成煤礦開拓設計、地質保障、生產、安全等主要環節的信息化傳輸、自動化運行技術體系,基本實現掘進工作面減人提效、綜采工作面內少人或無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礦固定崗位的無人值守與遠程監控。
《意見》指出,到 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形成煤礦智能化建設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實現開拓設計、地質保障、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物流等系統的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協同運行,井下重點崗位機器人作業,露天煤礦實現智能連續作業和無人化運輸。
《意見》指出,到2035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構建多產業鏈、多系統集成的煤礦智能化系統,建成智能感知、智能決策、自動執行的煤礦智能化體系。
《意見》明確,推進煤礦智能化有10項主要任務。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謀劃煤礦智能化建設;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水平;加快生產煤礦智能化改造,提升新建煤礦智能化水平;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建設智能化示范煤礦;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分級建設智能化平臺;探索服務新模式,持續延伸產業鏈;探索服務新模式,持續延伸產業鏈;探索服務新模式,持續延伸產業鏈;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國家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驗收通過的智能化示范煤礦,給予產能置換、礦井產能核增等方面的優先支持;對新建的智能化煤礦,在規劃和年度計劃中優先考慮;研究相關產業扶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智能化煤礦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發起設立相關市場化基金,形成支持煤礦智能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淘汰標準從規模到技術
為了解決煤炭行業長期的低迷局面,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正式開始,“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為8億噸,2016-2017年連續兩年超額完成目標,合計退出產能5.4億噸,2018年原計劃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實際完成2.7億噸。自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累計退出落后產能8.1億噸,提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隨著去產能持續推進和效果顯現,煤炭價格結束了長達四年的低迷行情,煤炭企業也逐漸走出困境,自此,煤炭工業開始從調數量逐步轉向調結構,同時,淘汰標準從產能規模過渡到技術水平以及供需狀況,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總體來講,相比電力行業我國煤炭行業技術門檻較低,距離高質量、現代化的煤炭行業還有一段距離,國家提出加快煤炭智能化發展,目的是加快煤炭行業轉型升級、解決煤電供需的深層次矛盾,以保障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