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Netflix(以下簡稱奈飛)忽然官宣將拍《三體》美劇,迅速引發廣泛關注。甚至有網友激動地表示,“終于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部上映的《三體》”。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作為中國科幻小說程碑式的作品,《三體》的影視化一直備受關注。但從2015年傳出電影開機后,今年8月又傳出《三體》電視劇的消息,不過并未有作品與觀眾見面。反觀近年來,《復仇者聯盟》《蜘蛛俠》《侏羅紀世紀》《變形金剛》等系列海外科幻片一直在收割中國觀眾的錢包,與此同時,美劇《權力的游戲》《西部世界》等也吸引了無數中國粉絲。
不過,中國科幻影視也在大步前進,票房46億的《流浪地球》點燃了大眾的希望,上個月“科幻十條”扶持政策的推出亦沸騰了整個科幻圈。
《三體》要由三體宇宙、游族集團和奈飛聯合開發成美劇了,且集結了豪華的制作陣容:《權力的游戲》主創大衛·貝尼奧夫和 D·B·威斯將攜手亞歷山大·伍(《極地惡靈》第二季制片人)聯合擔任該劇的編劇和監制……瞬間成為熱門話題。(點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輯拉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悉,《三體》最早就首發連載于《科幻世界》(2006年5期)。拉茲認為,《三體》是國內科幻領域最好的一個IP,“但它目前的開發情況不是很好,此次游族集團和奈飛的合作,可以調動起大家的預期,提升開發優質作品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距離《三體》傳出影視化改編已過去了5年,但依舊沒有作品問世。不止《三體》,中國科幻影視劇能夠叫好又賣座的并不多。雖然去年《流浪地球》憑借46.55億元的票房,一舉登上中國影史第三的寶座,但中國的科幻影視與海外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中外科幻影視的差距?“
的確,科幻文學和科幻影視面對的人群也是不同的,如何把寫給科幻迷的東西,變成讓所有層次觀眾都接受的作品,存在一定難度。“
去年,《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重工業科幻電影的步伐,讓更多人關注到了科幻產業, 國家也在逐步加大對科幻產業的扶持。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
談起中國科幻,始終無法繞過的,就是“科幻世界”四個字。“‘科幻十條’的推出非常及時。”從《科幻世界》一名普通編輯一直干到副總編,拉茲可謂陪伴著中國科幻一起成長,他向每經記者表示,之前對科幻產業的推動大都通過展示性的大會,如中國科幻大會,“是已有成果在國家級平臺上的展示,但它的功能性并沒有得到太大的體現”。
現在,“‘科幻十條’有非常強的落地性,它不再是一個綱領式、概念式的強調科幻的重要性,而是有具體的落實措施。比如鼓勵電影節設置科幻單元、稅收及財政補貼的方式、人才培訓等都有比較細致的條款。”拉茲欣慰地表示。
那么,如何才能有更多的《流浪地球》與觀眾見面呢?對此,拉茲認為,
“雖然目前,我們的科幻作品質量提上來了,但是整體規模、數量還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數量水平。”拉茲進一步告訴每經記者,
“所謂產業人才培養,更多的就是跨界。中國在這方面其實有很好的基礎:擁有大批科幻迷。但科幻群體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進入影視專業領域,如音樂、美術造型、計算機特效的學習。”拉茲表示,如今國家加大了對科幻產業的鼓勵,“我覺得會促進高校、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等,對專業性人才的培養。”
此外,拉茲看到,影視機構也逐漸從早期(2015年~2016年)浮躁的泡沫化情緒下沉淀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機構能沉下心來,真正地想做一些優質科幻產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