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國青 運城之窗網站
在運城市中心,有一條南北向生活性次干道,對車輛分流起著很大程度的緩解作用。
它就是東城墻路原河東市場段,南起紅旗東街,北至河東東街,全長532米,于2010年12月正式通車。
而這一路段,近10年來一直未辟臨街商鋪,并實行全段禁停的交通管制,真正做到了還路于民。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回顧一下該路段45年來的歷史吧!
東城墻路,顧名思義就是由曾經的運城東城墻修正成的道路。不過,它在1975年初建成時,尚叫東環城路。而在1983年6月,以紅旗路和東街為界,將此路又分為南、中、北三段。東城墻路原河東市場段因地處北段,故名東環城北路。
當時的東環城北路已是瀝青路面,地形南高北低,坡度較緩,沿路單位主要有地區教改組、營房等。
時至八十年代中期,為振興河東經濟,發展集貿市場,遂將此路段改造成為河東市場的經營場所。
于1987年7月12日正式開業的河東市場,總投資120萬元,南北長516米,東西寬20米,總面積為10200平方米,共有鋪板門面184間,固定攤床305個,臨時貨棚37個,貨物品種達380多個,從業人員達上千人,并配備有工商、稅務、治安、儲蓄等服務管理機構。
市場南端的門樓上部,立有一座仿古雙層八角亭,朱柱琉瓦,斗拱飛檐,既有民族風格,又顯時代精神。而門樓上的“河東市場”四個大字,頗顯這座當時山西省最大封閉式頂棚貿易市場的不凡氣勢。
作者不詳,特此致謝
步入市場,兩側為整齊劃一的鋪板門面,中間是兩排固定攤點。由南往北,經營服裝鞋帽、針織內衣、毛線羊絨、窗簾布藝、裁縫修衣的攤鋪門店錯落有致,而布匹面料批零兼營的經營戶無疑最多,其實這也正是河東市場的主要經營范圍。
快走到北端時,則是一個小型肉菜市場,活魚鮮肉蔬菜,為市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據198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市場日客流量達到3萬多人次,高峰期可達6萬人次左右,日平均成交額6萬余元,每年可給國家上繳利稅近20萬元,并獲評全國文明市場,為繁榮一方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
網絡配圖,特此致謝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運城市內的官巷市場和河東市場,就是老百姓四季服裝消費的主要場所。
那時的官巷甚為紅火,堪稱商業金街,其主打的是成衣銷售,且多是從廣東、西安等地進回的時新款式,引領著運城的服飾潮流。
但這些成品衣物的價格,相對于當時的消費水平而言還是比較偏高,因此不少人都選擇到河東市場扯塊布料,再找里邊的裁縫做一件,這樣量身定制的衣服既合體還價格實惠。
于是,在各個布匹攤鋪前,主婦們選布料、揀花色、看寬幅,待貨比三家的定好面料后,店主便竹尺一量,一剪子“呲啦”過去,幾尺衣料就扯好了。
那個時候,滌綸、泡泡紗、巴拿馬、燈芯絨等面料都曾一度興起,上海、溫州裁縫師傅的精良手藝最是受人們熱捧。
當然,也有巧手媽媽憑自己本領就能為家人做了全身衣服的,而這份手工制作的溫暖,多年以后依舊會蕩漾在許多人的心懷。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隨著“十一五”時期市區車流量的猛增,市民還路于民的呼聲日漸高漲,2009年7月,河東市場終被予以關停,原市場商戶被妥善分流安置到了二郎廟市場、天泰商城等新址,開啟新商機。
2010年10月20日,市住建局在全面落實完遺留商戶的拆遷事宜后,正式啟動了該路段的疏通改造工程,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加緊施工,原河東市場舊址一躍成為雙向4車道的平坦路面,有效緩解了人民路、解放路的交通擁堵現狀。
而今,進入新時代的該路段,街道兩邊的墻面進行了墻繪美化,充滿濃郁的時代文化氛圍,已然成為城市的一條“文化之路”。
無論是河東市場曾經的興盛繁榮,還是東城墻路的還路于民,都是時代的記憶。包括那一代的每個運城人。
(責編: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