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3日,預印本服務器和早期研究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柳葉刀》預印本研究論文,作者團隊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科、老年醫學科、重癥加強醫療科等多個科室。
該論文分析了女性在新冠病毒傳播中可能存在的特殊性。研究首次表明:在新冠病毒傳播上,女性癥狀較輕,而且比男性有更長的潛伏期。團隊呼吁,受醫學觀察的女性隔離期應超過14天。
女性癥狀較輕,潛伏期更長
研究人員認為,女性的特點可能成為影響COVID-19(新冠病毒)傳播的一個關鍵點。
團隊發現,大多確診病例集中在男性,而且在入住ICU的患者中更為明顯。團隊收集到數據的6013例患者中,大多數在今年1月1日至1月29日入院或確診,其中男性3361例(占55.9%)。其中,共有975例進入ICU,其中573例(58.8%)為男性。這些結果或許代表著,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COVID-19,而且感染后癥狀更嚴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團隊還發現,在三個時期,即1月1日之前、1月1日至1月11日以及1月12日至1月22日中,武漢男性確診病例比例逐漸下降,分別為66.0%、59.3%和47.7%。
與此同時,在疾病暴發最初階段,即1月1日之前,被診斷出的患者中34.0%是女性,而到1月26日,女性所占比例逐漸上升到45.0%。
這一特點給出的一個提示是:隨著暴發持續時間的延長,新診斷出的男性比例有所下降。
此外,研究人員在數據中發現了67例無癥狀感染,其中47例是女性。 這表明,女性不僅在輕中度患者中占很大比例,而且在無癥狀感染中也占很大比例。
數據表明,1月20日之前入院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但在此后女性患者則比男性患者多。文獻和該醫院數據都表明,女性在疫情早期入院中所占比例較低,但在疫情后期,這一比例有所上升。
這些數據可能表明,女性不僅癥狀相對較輕,而且可能比男性有更長的潛伏期,這也許是因為女性天生具有比男性更強的抗病毒免疫力。前期女性沒有被確診并不意味著女性沒有被感染,只是其癥狀較輕或無癥狀。
呼吁:延長女性隔離期
針對該現象,團隊表示,普遍的解釋認為,性激素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害。在病毒突破免疫系統之前,人體沒有任何疾病癥狀,這也就是潛伏期。
女性的無癥狀發病和長期潛伏期無疑將對新冠病毒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被感染的女性會因無癥狀而與他人接觸,哪怕是在主動或被動隔離結束后,她們仍可能“逃過”診斷,并造成之后的病毒傳播。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最終感染COVID-19的男女人數應是差不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潛伏期長的女性患者被診斷出來,并且所以女性患者比例逐漸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研究表明,被感染的男性病癥要比女性嚴重得多,這些現象可能歸因于女性天生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免疫力。
據此研究的結果,研究團隊呼吁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盡快對女性采取差異化的疾控措施。例如,在篩查過程中,應該對接觸史明確的女性直接進行核酸測試,無論是否有癥狀,受醫學觀察的女性隔離期也應超過14天。
延伸閱讀
疫情嚴重國家入境來京,均需隔離14天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3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說,根據境外疫情變化,北京調整境外人員入境隔離政策,凡從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等疫情嚴重國家經北京口岸入境的,若目的地是北京,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均實行14天隔離觀察。
陳蓓介紹,近期,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緊鑼密鼓地研究應對方案,加強力量統籌,開展工作調度,應對境外疫情風險輸入的工作全面有序鋪開,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口岸聯防聯控機制,組織民航局、海關、公安、衛健、外事、邊檢、機場等部門聯勤聯動,統籌做好信息通報、身份登記、健康監測、應急處理等工作。
第二,加強信息獲知,通過駐外使領館,提前了解伊朗等疫情嚴重國家留學生、務工人員的回國意愿,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前做好工作預案。
第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等法律法規,全面加強入境檢驗檢疫工作。嚴格落實入境人員健康申報卡填報,實現全員、全項、電子化、可共享。
第四,嚴格落實隔離觀察措施。此前,對于過去14天內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停留,經北京口岸入境的人員,免除居家觀察14天的要求。現在,根據境外疫情變化對前期政策做出調整,凡從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等疫情嚴重國家經北京口岸入境的,如果是中轉去外地的,嚴格按當地規定做好防疫工作;如果目的地是北京的,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要實行隔離觀察。在北京有固定居所的,納入社區防控體系,居家隔離觀察14天;在京無固定居所的,安排在指定賓館集中醫學觀察14天。
第五,對到達北京的航班加強始發地健康安全提示,提醒乘機人員、乘務人員,全程戴口罩,加大途中體溫檢測頻次。如果在途中出現體溫異常情況的,開啟相對獨立空間,保證相對隔離。
交通運輸部:明確強調這兩類返崗人員無需隔離14天
3月6日,國新辦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支持交通運輸業和物流、快遞領域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會上表示,無論是物流業的復工復產還是快遞業的復工復產,都需要員工返崗,這個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各地制定相應的復工復產返崗政策,要既保證疫情的防控,也保證復工復產的工作能夠盡快實現。
劉小明指出,國務院在2月8日就發布了關于復工復產實施差異化的管控措施。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發改委、衛健委等七個部門關于復工復產有關的交通管控措施。這里面有兩項措施特別明確:一是要通過點對點包車運輸返崗的工人,行前14天在內和在途沒有癥狀的,要盡快的進入到復工,也就意味著不要重復的再有14天的隔離。二是針對短期內向疫情重點地區運送物資的駕駛員、裝卸工等提供保障的人員,在體溫檢測符合規定,并采取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前提下,不需要再隔離14天。
復工復產要靠人,點對點的運輸包車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明確指示,所以無論是鐵路、公路還是民航,都有點對點的運輸。
據統計,截至昨天,已經通過點對點實現了170萬人的運輸,這些人因為點對點,中間的過程又是管控的,就可以讓這些人盡快復工。在這個過程中,復工的企業要落實主體責任,復工的農民工也好,工人也好,要落實好自己的防護責任,有些地方還需要采取相對封閉的管理措施。既保證疫情的防控,也保證復工復產的工作能夠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