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新區 魅力彭集
(通訊員:劉琰)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都為疫情防控出實招,網上對河南省的“硬核”防控贊譽不絕,紛紛要求各地抄“作業”。在東平縣彭集街道張圈村,有這樣一個“硬核”書記,堅持“早、細、記”三字箴言,鑄就了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也讓周邊村抄起了“作業”。
一切行動要見“早”,分組分片阻拜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一點在張圈村黨支部書記于成林身上充分得到印證。大年三十晚上六點半,當他正等著看春晚時,收到了工作群里下發的防疫通知,他的心頓時緊了一下,“這可不能等啊,想想當年SARS,就跟打仗一樣,現在我們也要上戰場了”他接著在電話里通知村“兩委”,放下碗筷,立刻到村委會開會,同時,不忘通知衛生室,把庫存的口罩拿出來,先從自身做起,開了一場見面不見臉的村“兩委”會,把第二天的工作任務安排下去。
和其他村一樣,張圈村也有大年初一一大早拜年的習慣,要擋住拜年的人群,減少人員聚集,對以前張圈村這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今年,于書記有了底氣,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頓,這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徹底完成整頓轉化,黨群關系融洽了,黨員干勁鼓足了,有了村干部和黨員這支鐵軍,于書記安排起來井井有條,確定了分組、分片的勸阻隊伍,并叮囑大家明天起個大早,爭取把大家都堵在家里。
摸排勸返做得“細”,健全臺賬來登記
擋住了拜年的人群,于書記又馬不停蹄安排人員摸排,張圈村在外務工的群眾不少,只有全面摸排,才能做到一個不落。為此,于書記拉出路線圖,組織黨員組建了6支防控工作志愿服務隊,沿著大街小巷,拿起臺賬本本,一戶戶的走訪,全力摸準外出返鄉人員、外來人口、接觸者和密切接觸者的基本情況,老百姓看著黨員志愿者戴著口罩上門登記,一個個也都提高了對疫情的警惕性,及時把在外人員的信息仔細填報在臺賬上。經排查,全村137戶沒有湖北相關接觸史,于書記的心算是放下一半。
內防擴散,外防輸入,于書記動員村內開工程機械的黨員戶,用大車堵住了小胡同,只留下4處進出村路口作為應急通道,并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連日來,勸返車輛200余臺、人員500余人,看著臺賬上密密麻麻的登記,壓力不可謂不大,但大家都緊繃一根弦,只有把住了入口關,才能守得住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為讓大伙熟練“記”,書記當起復讀機
“各位村民請注意,專家說了,現在疫情已經到了擴散期,咱在輸入期時防控的不孬,沒有出現一例輸入病例,現在大家更不要放松警惕,能不出門還是盡量別出門。春節沒串的門子,你也別慌慌這一會兒,這個病毒狡猾得很,你一送勁兒,他就鉆你的空子,還是那句話,上街一定戴口罩,回家記得多洗手,見面要隔一米遠,最好就在窩里蹲!”于書記在大年初十早上又喊起了大喇叭,在他身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大字格外鮮亮。
放下話筒,他長舒一口氣。這十天來,每天早上,他都要在村委會的大喇叭上喊半天,像一個大家長一樣,不厭其煩的叮囑村民做好防疫措施,同時對網上出現的謠言進行辟謠。別看大喇叭這種方式有些落伍,但是在農村,喇叭一響,宣傳的效果才上來,特別是老頭老太太,用不慣智能手機,聽喇叭才聽得仔細。當然,針對年輕人的宣傳,于書記也有一套,這不,微信群、朋友圈里的信息分享和宣傳又占據了他晚上的時間。這種全天候、全方位的宣傳,讓張圈村的村民都自覺行動起來,一個個大門緊閉,有效切斷了病毒傳播的渠道。
正如于書記所言,疫情進入了擴散期,這根弦還要一直繃著,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全體干部,每天綜合研判、梳理問題、查找漏洞、處置落實,全村疫情防控工作緊張有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尚未結束,但張圈村的“戰士”們在“硬核”書記帶領下展現出的作風和精神風貌,讓張圈村的老百姓倍感欣慰,相信勝利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