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疫情防控】雞冠區活躍著一支“婆婆媽媽”“家常理短”的工兵“連”
雞西新聞網
題記:
一位老革命家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在當下這場突如襲來的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中,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不僅是黨和政府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強大社會動員力量,各職能部門的有效執行,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默默無聞,但至關重要,在社會的穩定和諧平安中,起著關鍵的承上啟下作用。他們就是“家長里短”、“婆婆媽媽”“事無巨細”都要操心的社區委員會。在這社區委員會的成員中,出現了太多為了家國事業,為了百姓安危,放棄小我,顧全大我的人。
近日,記者一行走進我市雞冠區相關社區,了解他們的工作,感人的事跡,請大家隨著記者的筆,一起走近他們——
行走的“大喇叭”
連日來,向陽街道東山社區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帶著口罩,身穿大襖,手提喇叭,走街串巷,為社區百姓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成為東山頂上一抹亮色!
這位老人叫梁志凡,今年69歲,在東山居住幾十年,是老戶,對東山社區這地兒有著深深的熱愛。
東山進行棚戶區改造后,老人和三個孩子從平房的“煙熏火燎”搬到樓房的“窗明幾凈”里。用老人的話說:“居住環境可好了,生活有了幸福感,就更想為社區和居民做點事了。”周圍鄰居告訴記者,梁主任是熱心腸,這些年大家有個大事小情的,都愿意找他。恰好趕上社區業主委員會選拔,梁老就報名參加業主委員會選拔,因一貫的好口碑,順利當選業主委員會副主任。“走馬上任”后的梁老,更是一心撲在社區公益事業上。
在我市開展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老人主動請纓,做東山社區的宣傳講解工作。社區居委會積極配合,購置了擴音喇叭等設備。接過“宣傳設備”的那一刻起,老人的聲音就遍布大街小巷。為社區群眾宣傳疫情防控,提醒大家注意事項,成為梁老“日夜兼程”的核心工作。
梁老和記者聊起這些事時,認識樸實深刻:“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交到我手里,是沉甸甸的責任,是黨和社區百姓對我的信任。我要走遍社區“旮旯胡同”,盡量讓社區老老少少知道咋注意。”
記者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間,梁老的“工作日程”是這樣安排的:早上8點30分出來,不能太早。為什么?暖心的老人說, 早了會打擾居民的休息。晚上“收工”都在天黑之后。通過這些天的宣傳,老人說,真是有一些老百姓不知道注意,我這心里急啊!對這部分群眾,老人就不厭其煩的和他們說,讓他們重視起來。
走街串巷中,梁老雙腿疼了,他就說這也是在鍛煉。就當鍛煉身體了。眼毛上霜了,他就說這是鍛煉意志。臉凍紅了,他說這是天冷涂的蠟。對于梁老不辭辛苦的付出,很多居民表示感謝。每到這個時候,老人都是靦腆的笑笑:“國家對百姓這么好,咱也就是出點力,做點有意義的事唄!”
因為老人心甘情愿的付出,感動了東山社區居民,大家親切地稱呼梁志凡為辛勤的“大喇叭”老人。
“堅強”的準媽媽
“你好,我是北山社區,我想問一下你家住哪個樓?”、“我家住東風53號樓”、“你家有沒有返鄉人員,就是從外面回來的人員?”、“我家沒有”。這是北山社區居委會副主魏平在逐一詢問社區百姓的出行軌跡。
對于魏平而言,在她之前的生活和工作中,從未說過近一階段這么多的話。按她的話說,有時電話會打的“暈機”,出現眩暈惡心癥狀。更為大家所不知的是,魏平是待產媽媽。
懷孕7個月的魏平今年31歲,可以說是大齡婦。對于女人來說,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需要規律的營養和休息。可是面對疫情的突然來襲,魏平全然顧不上自身狀況,和北山居委會的同事們一起,全身心的投入社區防控疫情阻戰擊的各項工作中。
因為身子笨重,魏平不適合走家入戶,在設卡的街路上向過往群眾宣傳講解。對此,魏平把打電話向社區居民詢問出行軌跡的工作承擔過來。據介紹,從1月26號開始,魏平每天坐在電話機前聯系轄區居民,有時忙的水都喝不上一口,中午就是方便面對付。有時大伙心疼她要替換,魏平堅決不同意。她說,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大家都在忙,哪個也不能耽誤。
記者來到北山社區時,魏平正在打電話排查,詢問居住在轄區的返鄉人員當日體溫。記者看到,有的居民不配合排查,情緒激動摔電話,魏平就反復打回去溫言勸解。魏平說,她盡可能的打消排查居民心理的顧慮,把摸底工作做到最詳實,為一線提供第一手資料,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
魏平說,在電話排查中,也經常出現讓她感動的事。很多居民熟悉她的情況,會關心她的身體狀況,讓她注意些什么的。多數居民都很善良,只是性格不同而已。魏平這樣認為。
據了解,到目前,魏平的電話打出至少千次以上了。還不包括反復詢問。除了打電話,魏平還要負責統計各類報表,接待社區居民各種咨詢。社區內業方面工作她全都攬下。
雖然孕期還在堅持工作,但是家里人特別的支持她,這給了魏平莫大的鼓勵。魏平告訴記者,她很小心,帶好口罩,注意給辦公室通風,勤洗手。我們是工作人員,保護好自己,才是更好的勝任工作。
在社區工作了十年的魏平,認為這次突發的疫情防控,她能堅守在一線工作,是和肚里寶寶一次特殊的相處經歷。相信感受到媽媽的勇敢和堅強,孩子也會自豪。讓我們一起給優秀的準媽媽點贊。
“特殊”的 檢測員
采訪躍進社區醫院一位負責人時,讓同行的記者們都很無奈。真實的工作,真實的經歷,卻因家人的擔心,不讓提名字。因為這位負責人的忘我守出,我們還是想向讀者介紹他。
自進入疫情防控期以來,這位負責人始終堅持走家入戶,為居民測體溫、咨詢了解情況等,走訪上百家。有發熱人員或是疑似病例的,他就要跟蹤監測。為了避免因生活問題出戶,他要負責把食品、生活物品等送給隔離人員家庭,還要把生活垃圾等帶走。付出強大的體力后面,是隨時可“遭遇”的感染風險。
2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躍進社區,正在打電話排查居民出行軌跡的社區主任程媛媛說,這位負責人太忙了,忙的沒有固定時間。記者說,我們可以等。程媛媛主任大致想了一下,下午2點“差不多”。下午2點,因有特殊情況要處理,我們沒有見到這位負責人。
通過程主任,記者了解到,社區內有一戶人家接觸到A類人員。了解到這個信息后,社區人員對這戶人家的樓道進行消毒,家中的三口人,一名集中隔離,兩名自居家中隔離。但這兩人一位80多歲行動不便,一位是腦癱患者。為此,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落到這位負責人身上。他每天不僅要上門定點測量體溫,送飯、水果,往外捎垃圾等,還要照顧隔離人員的相關需求。同時要每天走訪上百戶居民,真是又忙又辛苦。
等了一下午,記者沒有見到這位負責人,于第二天6日早拔通了他的電話。對于記者的問題,這位負責人說,他的身邊都是戰士。無論是區政府、辦事處工作人員,還是醫療工作者,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為防控疫情做工作。他建議,不管是患病還是沒患病的人,都提倡隔離,把風險降到最低。對于自己的付出,只字未提,只囑咐記者一個事:“因為他怕愛人擔心,沒告訴愛人自己在做什么。讓她回家,她又不同意。所以不要寫他,也不要提他的名字。他又和記者商量了一個事,能不能呼吁一下:“我們急需防護用品。”
對這些在前沿一線排雷的工作,我們只能由衷的祝愿,他們在完成工作的同時,平安健康!(雞西日報記者:張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