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期 寧夏黨建
_ _ 街道社區是防控疫情斗爭的主戰場。按照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統一部署,近日,全區各級組織部門積極行動,發動基層街道社區和聯合黨委成員單位,充分利用街道社區與各領域各單位黨建互聯互動的常態化機制,制定區域性應急預案,聯合駐區單位攜手“抗疫”。
銀川市直部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行動,相繼成立疫情防控黨員志愿服務隊,2萬余名黨員沖鋒在前,主動到共建社區報到,協助開展疫情普查、宣傳等工作。石嘴山市115個社區聯合黨委向630余家共駐共建單位發出防控號召,各單位積極響應、全員動員、迅速行動,全力當好社區黨組織的堅強后盾。市、縣(區)兩級駐區單位,為社區資助口罩、噴壺、紅外線體溫儀等防疫用品,全力保障一線必備物資。吳忠市每日一督查、定期一通報,推動市縣418個共建單位與72個社區黨組織捆綁起來、劃片包干,定小區、定樓棟、定單元、定住戶、定人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并進行公示,對工作責任和任務落實不到位的,嚴肅追究共建單位責任。
全區各地街道社區以“網格”為單位,聚焦組織領導、摸排報告、重點管控、應急處置、宣傳引導等關鍵環節,開展全覆蓋式下沉摸排,確保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中衛市建立網格防控包抓機制,各社區“聯合黨委”統籌布局,以街巷為“網”,以小區為“格”,將全市47個城市社區劃分為43個網格,充分整合轄區黨組織、市縣鄉下派干部、物業企業以及樓棟長、網格員、志愿者等力量,統籌布控防疫工作,實行24小時“三班倒”值守工作機制,確保防控工作無遺漏、無盲區、無死角。
永寧縣各聯合黨委成員單位安排在職黨員對全縣零散小區進行輪班值守,81個部門、700余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分入網格,有效緩解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吳忠市紅寺堡區對25個小區實行網格化、地毯式管理,24小時不間斷排查值守。
鹽池縣在社區推行疫情防控“七級責任”責任體系,落實“人盯人”措施,確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戶。同心縣梳理社區“聯合黨委”成員單位落實疫情防控8項任務清單,推動防控責任落到單位、落到樓棟、落到人頭,堅決守好第一道防線。彭陽縣社區聯合黨委動員轄區33個單位197名黨員干部和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人員到社區報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共排摸返鄉人員2113人,其中對有武漢旅居史的88名人員全部建立一戶一監測臺賬并及時監測更新,做到健康狀況“一本清”。
全區各地堅持基層治理“一體化”模式,充分發揮駐地單位和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廣泛發布“集結令”“動員信”“倡議書”,積極動員轄區企事業單位職工、志愿者、退休干部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銀川市、石嘴山市團委組織社會志愿者和西部計劃志愿者共210余人,深入各街道、社區配合開展重點人員排查回訪、防疫宣傳、防疫消毒等防控工作。靈武市強化市內115個無物業小區的疫情防控,機關單位黨員干部聯合社區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通過私家車、臨時搭起的帳篷、租來的彩鋼房,24小時在小區門口巡查值守,主動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靈武市鎮河塔社區黨員陳燕喜積極發動親朋好友組建志愿者團隊,配合社區工作者完成80棟樓萬余戶群眾公共活動區域消毒任務。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45家物業企業上千名職工全力支持社區工作,全面檢查、修補和封鎖小區外圍安全防護欄,并及時做好垃圾清運、單元樓道、公共設施等的消毒消殺,全面清除防控工作盲區和漏洞。惠農區教體系統300多名黨員教師和100多名教職工,組織志愿服務隊,積極投入疫情防控一線,與社區工作者一同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安全防線。
吳忠市利通區金星花園社區原黨支部書記馬永梅雖然已經退休5年,但堅持每天在居住社區檢查站值守,還為社區干部做飯送飯,真正做到了“退休不褪色”。青銅峽市怡園社區組建防疫消毒、環境保潔、卡點值守、疫情宣傳等7個志愿小分隊,打造居民身邊的“硬核”守門人。
西吉縣嚴格落實屬地責任,縣直部門帶頭發揮社區“聯合黨委”成員單位作用,充分發動社區黨員、社區工作者、社區志愿者“三支”隊伍,采取社區自防、黨委聯防、群眾共防“三防”措施,積極投身“社區防疫戰”。海原縣教體局退居二線黨員教師馬自智主動向黨支部申請,請求到社區一線參加疫情防控工作,在他的帶動下,臨近退休的20名黨員干部積極響應,進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為防控工作貢獻力量。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