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高風險區域病例清零,接下來該如何做好防疫和復工復產?疫情總體緩和但風險仍然存在。潛在風險是什么?如何平衡復工復產的需求和防止疫情復燃?隨著日前黑龍江省下發通知,自5月6日0時起,下調哈爾濱市南崗區、綏芬河市風險等級,自5月7日0時起,下調林口縣風險等級,以上三個全國僅剩的疫情中風險地區均已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也就是說,目前全國范圍內均為疫情低風險區域。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字,進入5月以來,國內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均為個位數。截至5月5日24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兵團現有確診339例。全國338個出現新冠疫情的城市,已有324個實現現有確診病例清零。
回顧此前國內疫情發展和防控過程,從累計確診新冠病例不到500例(1月21日,440例),到現有確診病例控制到500例以內(5月3日,481例),一共經歷了103天。在此期間,這一數字最高達到58097例(2月17日)。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步緩和,此前幾個月里受到嚴格限制的生產生活開始恢復常態。因為疫情而無法如期舉行的全國兩會,也在4月底確定了開會日期。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達到了去年同期將近6成的水平。而在一個月前的清明假期,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僅為4325.4萬人次,不到去年同期的4成。
然而警報并沒有解除。目前,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仍處于疫情嚴重階段,國外現有確診病例高達223.7萬(累計確診366萬);過去一個月,全球每日新增病例均高達數萬例,最高接近10萬例。對中國而言,仍需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散發的本土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也不能忽視。截至5月5日24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兵團報告新增無癥狀感染者20例,過去一周,每日報告新增無癥狀感染者均達到兩位數。全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有903例。
在疫情總體緩和但風險仍然存在的新形勢下,如何平衡復工復產的需求和防止疫情復燃,是接下來國內防控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爆發到緩和,艱難抗疫的三個月
國內疫情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早期的散發,中期的集中爆發,然后進入高增長的平臺期,達到拐點之后,新增病例數得到緩慢控制,各地存量病例逐步清零。
從1月27日(大年初三)開始,全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一千,隨后連續23天新增確診過千,最高新增15152例。到2月19日,單日增幅才回落至一千以內。又過了半個月,到3月6日,新增確診99例,以當日為界,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進一步回落到兩位數。此后直到5月,才出現連續多日的個位數增長。
新增病例數的起伏,并不是一條自然變化的拋物線。數字減少的背后,是舉全國之力(超過4萬名醫護人員、難以計數的各類物資)對重災區湖北的援助,和一系列力度空前、地域范圍空前、影響人口數量空前的防疫措施。
1月23日,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武漢按下“暫停鍵”,開始實行長達76天的交通封城(4月8日解封),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之后,湖北省其他地市也陸續實施封鎖管控(到3月25日全部解除)。
就在武漢封城當天,廣東、浙江、湖南三省率先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最高響應級別——一級響應,到1月29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進入一級響應。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嚴峻,2月初開始,全國各地防控措施加碼,封閉式管理政策陸續出臺,從城市居民小區到農村,都開始實行嚴格的出入管控。湖北十堰、孝感等地的一些區縣,甚至實行了“戰時管制”。
春節假期結束即將復工時,不少城市根據疫情狀況,對于來自重點疫區的人員,或禁止入境,或要求居家隔離14天。重點疫區的名單由最初的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市,一度擴展到深圳、溫州、南昌、蚌埠等數十個城市。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從2月中旬到3月中旬,湖北與京津冀之外的27個省區市陸續下調應急響應等級。又過了一個多月,京津冀地區和湖北省才分別于4月30日和5月2日下調至二級應急響應。至此全國各地終于整體脫離一級響應狀態。
回顧過去數月,管控措施最嚴的階段,全國大范圍交通封鎖,十多億人居家隔離,度過了史上最長也最難熬的一個春節假期,眾多行業生產陷于停滯。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
稍有差池,疫情就有反彈
進入3月,國內疫情逐步緩和之際,全球疫情爆發帶來新的威脅——境外輸入病例。
3月13日之后,單日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數超過了本土確診病例數,中國的疫情防控開始轉向以防止輸入為主的階段。
由于輸入性病例的增長,航空管制政策隨之出臺。3月26日,國家民航總局發布通知,要求航空公司大幅縮減國際航班數量和班次。
4月7日,為了隔斷來自鄰國俄羅斯的輸入疫情,黑龍江綏芬河口岸也臨時關閉。
航空管制和口岸關閉,對于境外輸入疫情的控制效果立竿見影,但在措施采取之前入境的人員中,仍有很大比例被確診。僅4月13日一天,此前從綏芬河口岸入境的人員就有79人確診,占當天全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86例)的92%。4月10日,一架來自莫斯科的臨時航班——俄航SU208——降落上海浦東,隨后的幾天時間里,該航班共有66人確診新冠肺炎,占乘客比例超過30%。
△ 吳曄婷 制圖
而由于一些地方的疏忽,境外輸入病例發生了本土社區傳播,甚至是院內感染。
其中,以黑龍江哈爾濱和牡丹江出現的境外輸入病例關聯本土聚集性疫情尤為突出。哈爾濱的聚集性疫情中,陸續確診近百名關聯性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包括相關醫院的數名醫務人員。(詳見此前報道:1傳54、一不小心就擴散,哈爾濱防控漏洞為全國敲響新的警鐘)
5月1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布通報指出,上述聚集性疫情暴露出相關地方和單位對疫情防控形勢認識不足、院前防控措施存在薄弱環節、核酸檢測工作未能按要求及時開展、院內感染防控措施落實不力等問題。“相關醫院錯誤地認為,經海關和社區防控能夠完全篩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院內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極小,存在僥幸心理”。
在上海公衛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看來,針對此前多地發生的境外輸入相關聯的本土疫情,有兩點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一是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病例的軌跡追蹤要非常嚴格。二是對聚集性人群需要嚴密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對于有海外(輸入疫情)風險的人群,一定要有防控意識。
防不勝防,散發的本土病例
5月以來的國內31個省市區新增病例共有9例,包括從上海入境的4例,從山東入境的1例,從吉林入境的1例,從陜西入境的2例,以及山西的1例本土病例。
朱同玉告訴八點健聞,上海承擔了接近一半的全國入境客流,所以入境確診數量占比較高。“一些患者經過長途旅行,在飛機上不敢吃不敢喝,抵抗力變差了,落地情況可能會加重。目前上海的輸入性病例絕大多數都是輕癥。”
境外輸入病例可在入境的海關得到控制,本土新增病例則為防疫工作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在剛剛過去的小長假期間,5月2日確診的山西本土新增病例,是從湖北持綠碼返回近20天后才被確診。
根據山西衛健委官方通報,該確診病例情況如下:
2020年4月13日9時06分乘坐武昌-太原K238次列車(3車廂21號下鋪)。 2020年4月14日6時45分到達太原火車站,隨后乘坐出租車回到現住址家中(健康碼為綠碼),當日納入社區管理。 2020年4月21日16時30分在小區院內惠民菜店采購食材,停留約5分鐘。 2020年4月28日16時左右再次前往惠民菜店采購食材。 2020年4月29日9時50分從小東門街新開南巷口站乘坐3路公交車,到新晉祠路理工大宿舍站下車,前往郡宇集團公司。13時30分從新晉祠路理工大宿舍站乘804路公交車,在并州飯店站下車,隨后轉乘3路公交車,在小東門街新開南巷口站下車,回到家中。
2020年4月30日9時40分前往壩陵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陽性。 2020年5月1日9時壩陵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其進行復查,核酸檢測結果仍為陽性。23時由120救護車轉送至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 2020年5月2日0時50分經專家組會診,診斷為確診病例。 其密切接觸者首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正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從確診病例的活動軌跡信息來看,有這樣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持綠碼自武昌返回太原的男子,在14日到達當日即被納入社區管理,但直到16天后的4月30日才進行了核酸檢測;二是無法得知該男子是否在檢測之前已經出現了臨床表現。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3-7天,個別情況潛伏期較長。在朱同玉看來,這位山西病例可能屬于后者,而較長的潛伏期說明其抵抗力較好,病毒在體內復制的速度較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持“湖北綠碼”出省后被確診或被診斷為無癥狀感染者已有6人。整體來看,持綠碼確診者屬于特例,在確診病例中占比較小。可能的原因是,本人登記健康信息時,自身處于感染潛伏期,沒有任何癥狀。
該病例確診2天后,太原市于5月4日啟動應急機制,全面升級防控措施。據《太原日報》5月5日報道,當地采取了包括“增加核驗4月15日以來從重點地區返(抵)人員行程碼”在內的多項措施。
“必須防止疫情再次大面積擴散,
而不是追求零增長”
在5月4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境外輸入現有確診和疑似病例總數已連續3周下降。但他同時強調,要繼續緊繃“外防輸入”這根弦,始終做好從“境外”到“國門”再到“家門”的全鏈條管理,實現無縫對接、閉環運作。
朱同玉也認為,下一階段的風險點主要還是在“國際輸入”,對于航空管制何時會逐步放開,他認為仍將是“嚴密防控,緩慢放開”。具體到上海,防控目標是“看好國門”,在做好嚴密的入境防控的同時,復工復產復學可以有序推進。
新冠病毒可能會長期存在,國內疫情甚至會有局部反復,防疫工作和復工復產的需求應該如何平衡?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原衛生部長高強認為,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絕不能長時間只做防疫一件事;對于哈爾濱、牡丹江、廣州、北京朝陽等地陸續發生的局部疫情,應當以平常心來看待,在疫情仍在世界流行蔓延的情況下,必須防止疫情再次大面積擴散,而不是追求零增長。
高強提出,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防疫工作重點,不應該延續應急時期的封閉與隔離,而應當及時轉移到常態機制上來,防控的原則應該是“專業為主、民眾為輔”,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作用,適度放寬對人員流動、民眾消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