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以前,河道里全都是水花生,把我父親的竹篙撐壞了好幾條。現如今,咱們家鄉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岸青、水美、和諧、宜居。其中的關鍵就是黨中央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8月8日,海安隆政街道隆政村一個小庭院內,60多歲退休干部吉貽山和廣大村民群眾分享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感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咱們老百姓生活中的‘紅寶書’,更是一個好政策的‘指南針’,真正讓咱們老百姓嘗到了政策的‘甜頭’,暖進了‘心頭’,更讓咱們對生活有了‘奔頭’。”村民朱國俊笑道。
近年來,隆政街道文明實踐所緊扣理論政策的重點、社會活動的熱點、百姓關注的焦點,不斷豐富宣講內容和形式,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兒”,說老百姓愿意聽的“理兒”,簡單明了析事論理,深入淺顯釋疑解惑。
同時依托“四微”工作法,即微聊會托起小陣地、微群體聯結大傳遞、微形式傳播新思想、微力量實現深浸潤,見微知著,宣身邊人、講身邊事、繪身邊景,努力把理論政策轉化為鮮活的事例和生動的理念,用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從小角度顯現大變化、以小案例展現大藍圖。
隆政街道還創新開通“451”理論宣講大講堂,發揮黨員干部、巾幗模范、“小喇叭”青年骨干、退役軍人4支志愿隊伍典型示范作用,以理論傳播實踐點為同心圓,以鄰里朋友圈為紐帶,圍繞“五化”,即“宣講規模庭院化”“宣講內容精準化”“宣講形式多樣化”“宣講語言鮮活化”“宣講對象大眾化”的方式,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理論宣講向“化大眾”的生動轉變。
結合“451”理論大講堂“孵化”功能,通過以老帶新、結對共建、以新促老、互學共進等方式,實現“名嘴”培養一批、輻射一批,不斷賦予理論宣講蓬勃生機,推動能量大傳遞。據了解,截至目前,隆政街道累計培養出“宣講輕騎兵”“紅方陣火炬手”“小小廣播員”達60多人,分赴各實踐站點等開展嵌入式、互動式、表演式、融入式相結合宣傳宣講50余場,受眾達1萬多人次。“隆政街道堅持依托農村小廣場、小講堂、小展臺、小院子、小游園等小陣地,組織庭院微聊會,開辟理論宣講新高地;通過微話題、微故事、微活動、微文藝、微生活等微形式,積極打造‘理論故事匯’。”隆政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存根介紹道。
“海安市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總結了萬眾一心真抓實干的過去,聚焦當下三大任務,分析了我們未來的五大競爭力。海安的‘雙勝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是疫情防控勝利,我們一星期零新增,一個月清零。二是經濟建設勝利,海安復工復產南通最早,兩個月恢復經濟生活秩序。”隆政村理論宣講志愿者結合海安市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對廣大村民開展深入淺出的宣講,青年宣講骨干們用快板宣講美麗隆政,“鄉賢”王世霖則給村民們講述隆政“道士橋”的由來,并給村民簽名贈送其個人撰寫的書籍。
今后,隆政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將以本次活動為“風向標”,利用文明實踐“八大平臺”資源,將理論宣講和技能培訓、移風易俗、文明創建、好人評選、法律服務等志愿服務進行深入融合,集聚每一名志愿者微力量,在四夏大忙、防汛抗災,暑夏伏天期間常態化開展鄰里守望、扶助救助等微志愿服務,通過微聊會,聊出鄰里文化”好風景“,聊出村民自治”好鄉風“,聊出鄉村振興“大主題”,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我們也將利用文明實踐點就近就便功能,挖掘鄉土能人、推動鄉土文化走進庭院微聊會,走進百姓大舞臺,向社會各界說好隆政故事,發好隆政聲音。”隆政街道黨工委書記、實踐所所長郭玉祥說。
作者:田美娟、殷素萍
編輯:丁 朦
校對:周鈺翔、顧寒秋
審核:葉 震、丁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