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東風融入大戰略 大開放打開新局面
大美青海歡迎您。
國際航線的開通是青海口岸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國內外精品藏毯吸引眾多客商前來參觀和咨詢。
青藏高原首趟中歐班列首發。(李娜 魏雅琪 攝)
多年來,青海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市場大格局中謀求發展,海關特殊監管建設、國際航線運營、中歐班列開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等方面,增強了全省人民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信心。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合作、吸引外資和口岸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步、新亮點,全力推動著青海外向型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會展聚焦
越發展,就要越開放。越開放,就會越發展。
2020年金秋時節,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盛放高原。
透過這個我省傾力打造的具有青海味、中國風、國際范的生態特色品牌展會,我們再次深刻感受到了青海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信心與決心。
近年來,青海始終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為抓手,著力解決開放水平不高、基礎條件薄弱、支撐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開放型經濟向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有序邁進。
發揮優勢 積極融入
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
青海高原,天高地闊,這里既不沿邊也不靠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幾何時一度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明顯劣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在國家開放發展戰略中我省向西、向南開放的區位比較優勢日益凸顯。
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主線,位于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及中巴、孟中印緬三大經濟走廊的交匯地帶,如今的青海,已成為我國擴大向西開放的重要區域,是連接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省份,具有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
利用承東啟西、南聯北拓的戰略通道地位和民族地區人文優勢,我省進一步增進與“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對接,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綜合開發、產業協作發展,加強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實現了由開放末梢向開放前沿的轉變。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開放層次,我省始終堅持內外并重,做到了對內與對外開放并行,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
對內,創新合作機制,發揮對口援青協作優勢,提升與東中部地區互動合作水平,積極承接產業有序轉移,完善自身產業體系,增進技術和人才交流,不斷開創東西雙向互濟發展的新局面。
對外,聚焦“一帶一路”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領域,主動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區域經貿交流和投資合作,不斷構建面向國際的陸海內外聯通的開放發展新格局。
此外,我省不斷增強經濟基礎,全省經濟始終保持了穩中求進的發展勢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為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前,我省繼續積極謀劃培育做強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現代紡織、高原特色農牧業等一批支撐對外經貿合作發展的產業集群,培育打造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生產基地、國際營銷網絡等外向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制定出臺相應的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開放條件進一步提升。
夯實基礎 健全平臺
開放能力進一步提升
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必須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開放環境和健全的開放平臺。
近年來,我省加速構建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在全力打造“一主八輔”民用機場格局的同時,陸續開通10條國際新航線,努力邁向高鐵時代,中歐班列、西部陸海貿易鐵海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高速公路網覆蓋各市州。
全省實現縣域大電網全覆蓋,寬帶網絡覆蓋到全省鄉鎮,農村牧區電商物流網絡體系快速延伸,日趨完善的交通網、信息網、物流網為我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國資國企、財稅金融、投融資等重大改革,全省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優化,對外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準入限制進一步放寬。
隨著外商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優化,截至2019年末,全省累計審批外商投資企業636家,投資總額104.48億美元,合同外資52.5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9.66億美元,吸引外商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加快開放平臺建設方面,我省更是蹄疾步穩,成效顯著。
西寧市被列為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格爾木市被列為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行,西寧綜合保稅區、海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彌補了我省乃至青藏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和發展外貿新業態的空白;
請進來,依托傳統特色展會——藏毯展,創辦了國內首個以“生態”為主題的博覽會,培育打造新型國際化、特色化會展經濟平臺;
走出去,成功舉辦越南、白俄羅斯、意大利、哈薩克斯坦“青海特色商品展”,與“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文化、教育、旅游等人文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如今,大美青海的合作伙伴越來越多,開放發展的天地越來越廣闊,對外開放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強化支撐 轉換動能
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加速升級支撐產業,加快轉換經貿動能。
近年來,我省依托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特色產業,培育綠色低碳循環、創新驅動、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新體系。
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業,大力發展藏羊、牦牛、枸杞、沙棘、中藏藥材、藜麥、果蔬花卉、飼草飼料等特色優勢產業。
發展特色優勢工業,協同推進鹽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輕工、建材產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全省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據各市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功能定位,加快發展旅游、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規劃建設一批服務業集聚區,加快高原旅游名省建設,全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率。
同時,著眼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著力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優勢的骨干企業。
提升企業國際競爭能力,圍繞我省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重點產業,統籌謀劃產業升級和有序轉移,發揮重點企業率先“走出去”的優勢,支持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開發。
促進加工、服務貿易企業發展,推動加工貿易與新型貿易業態融合,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商貿、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企業出口,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型現代服務貿易企業。
支持跨境電商企業發展,支持跨境電商支撐服務和孵化體系建設,帶動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實現產品進出口。積極調整優化外貿結構,全省自營進出口總額實現平穩增長。
“十三五”以來,新能源產品、特色農畜產品、文化產品等一批新領域特色商品出口實現零突破,傳統高耗能產品占主導地位的出口格局發生改變。雙向投資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新能源、新技術產業及高端服務業外資占比有了較大提高,企業走出去承包工程、投資合作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不斷提升。
如今,全省開展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的空間領域不斷拓展放大,航空口岸不斷完善,中歐班列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深入推進……青海對外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面向“十四五”,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青海必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不斷開創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解麗娜)
記者隨筆
走出去 我們一直在路上
走進青海國際會展中心B館,一片七彩絢爛的地毯海洋中,色彩單一、線條簡單、風格古樸的環保地毯獨樹一幟,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眼球。
“公司在青海有多個扶貧車間,這些地毯都是當地農牧民手工編織的。在整個加工過程中,我們不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就是要打造純手工、無污染的特色產品。”該展區相關負責人說。
來到我省“藏毯之都”展位前,圣源、喜馬拉雅、天璽多吉等省內地毯企業的展品雖然為數不多,卻顯得十分簡約精致。
“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地毯行業下行壓力加大,我省地毯企業也經歷著極大沖擊。對此,園區不斷鼓勵企業遵循市場需求,加強技術創新,進一步拓展銷售市場。”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依托資源,立足生態,打造特色產品;
面向市場,開拓創新,拓展銷售空間。
近年來,通過展會平臺,國內外地毯、毛絨紡行業的知名企業陸續入駐工業園區,新增發展毛紡、絨紡等補鏈產品,提高產業市場應變能力。
同時,省內企業也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結構,改革創新,全省藏毯種類已發展到15個系列84個品種、千余個花色圖案。
如今,透過展會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的高原企業正在以更加積極務實的姿態邁向科學發展,大美青海、三江之源、藏毯之都等響亮的名號也已傳遍大江南北,甚至漂洋過海而廣為人知。
走出去,我們一直在路上。
面向未來,依托資源優勢與展會平臺,我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高原企業走出去,最終走出一條開放合作的成功之路!(解麗娜)
特寫
高原特色產品走向世界
9月8日,在青海國際會展中心A館的高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展區內,“青鹽”兩個大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走進一看發現這“青鹽”的包裝頗為精致,用的是精美青繡的布袋。一問才知,這個“青鹽”并不是青海人炒菜時放的食鹽,而是用來熱敷的。
“‘青鹽’是青海的一張名片,其潛在的開發價值巨大。我們將其制作成了‘卡諾熱敷鹽’,用于健康理療。”參展商青海鼎林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禹東岐說:“希望能借著生態(產業)博覽會的平臺,用好、叫亮‘青鹽’這個青海特色產品,讓我們的產品走出去。”
“憑借著茶卡鹽天然環保、無污染的特色優勢,‘卡諾熱敷鹽’一出口到白俄羅斯,就受到當地人的喜愛。我們的產品外觀設計很有民族特色,青繡布袋也讓外國客戶大呼好看。下一步,我們打算把產品出口到北歐去,北歐地區天氣寒冷,熱敷產品對于當地人而言非常有吸引力,相信以我們‘青鹽’的優秀品質,可以拿下市場。”禹東岐說。
青海雖然地處中國內陸,但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息,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無獨有偶。冷水魚作為我省對外貿易的特色產品,在生態博覽會上,頗受客商青睞。
“目前,我們冷水魚的出口量占銷售量的20%,主要銷往俄羅斯。讓人意外的是,在今年疫情大背景下,我們的出口量反而更高了,據西寧海關數據顯示,7月份我們的出口交易金額達到13.8萬美元。”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為進一步拓展市場,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食品有限公司不斷擴展產品線,轉向精深加工。“我們的產品經過ASC認證,達到國家養殖標準,更是形成了一套規范的完整的技術體系,可以說青海三文魚已經成為了全省農牧特色品牌之一。”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因為疫情影響,青海三文魚走出去的步伐較慢,但方向未變。未來,我們打算把三文魚出口到日本去,讓青海品牌走得更遠。
近年來,我省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穩步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對外投資合作空間領域進一步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密切,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進展,企業“走出去”信心不斷增強。(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