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研究的圈子很小,現在和2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全球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在爭分奪秒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但是隨著疫情的發展,不斷有新的疑問縈繞在人們心中,比如“氣溶膠傳播可能是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之一嗎?”
據新華社報道,2月11日,國家衛健委邀請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等專家就當前網友較為關心的氣溶膠傳播等問題進行回答。
馮錄召介紹,目前,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什么是氣溶膠傳播呢?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也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但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研究冠狀病毒38年的美國愛荷華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為止,尚無可靠的數據支持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的說法,但這種傳播途徑是有可能存在的,或取決于感染者分泌的病毒數量,而非病毒的傳播方式發生變化。”
珀爾曼表示,佩戴口罩無法有效防止氣溶膠傳播,其實洗手是戴口罩之外最重要的防護措施。
美國專家:專攻冠狀病毒研究的人太少了
當被問及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以及傳播能力變化等問題時,珀爾曼表示,盡管他已經研究冠狀病毒30多年,面對這種最新暴發的病毒仍然有許多知識空白,只有等待進一步的研究結果,才能解答這些問題。
珀爾曼坦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以來,他和幾個同行每天都會收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采訪問題,事實上專攻冠狀病毒研究的科研者非常少。這些年來他培養了許多學生,但是大多數學生最終都沒有選擇在冠狀病毒這個領域深耕。
“人們對冠狀病毒的科學理解一直存在很大片的空白,關于傳播機制的問題層出不窮,也沒有藥物被證實專治冠狀病毒感染。”這些都讓科研者對冠狀病毒的研究信心不足。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校微生物與免疫學系教授維尼特•梅納徹瑞對美媒stanews說,冠狀病毒研究的圈子很小,現在和2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末,人們對冠狀病毒沒有興趣,投入的科研經費也很少,因為當時已知的可傳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只會引發感冒。
梅納徹瑞說,他從2010年開始研究冠狀病毒,那時候SARS疫情已經過去7年,人們對此類病毒的興趣逐漸淡化,選擇這一研究領域作為終生職業是個冒險的選擇。沒過多久,MERS疫情就暴發了,開始有一些年輕科研工作者加入進來。
珀爾曼也提到,冠狀病毒研究者的年齡分化比較嚴重,年長的都超過60歲,年輕的幾乎還不滿35歲,這不是一件好事。
疫情暴發成冠狀病毒研究轉折點
根據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網站信息,自從2012年MERS疫情發現以來,該機構對冠狀病毒研究的投入資金增加至每年2700萬美元。
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員麗莎·格拉林斯基表示,新的冠狀病毒疫情出現可能會改變各國對該領域研究的資金支持,也可能會吸引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入冠狀病毒的研究隊伍。
根據科學引文數據庫的數據,近20年全球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的關于冠狀病毒的論文數量波動較大,在SARS疫情和MERS疫情暴發的2年內,相關論文數量都出現了大幅增長,之后就出現回落。
數據還顯示,2002年至2020年之間發表的關于冠狀病毒的論文,其中1/3的論文來自美國科學家,1/3來自中國科學家,剩余的論文出自其他國家科研工作者。
美媒statnews報道稱,科學家們在為冠狀病毒研究申請科研資金時,面臨著如何解釋的壓力,疫情結束后這樣的研究具有多大的價值。現在看來,冠狀病毒可能隨時會威脅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