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虞山街道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圍繞年度目標責任書,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工作,大力推進“散亂污”專項整治工作,著力解決區域內突出環境問題,穩步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水平。
一、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1、強化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做好轄區內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工作,組織相關單位簽訂柴油貨車使用管理承諾書;全面開展生物質鍋爐、干洗設備摸排工作;開展重點敏感區域精細化治理提升工作;針對重點排放企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培訓,督促企業完成情況自查。上半年完成1家加油站的油氣回收治理工程建設。
2、強化各類揚塵治理。做好區域內在建工地的揚塵管控工作,對現場無專人清洗、建筑材料亂堆放、垃圾未清運、裸土未覆蓋等問題,及時約談、督促整改。1-6月累計出動1160人次、發現和整改問題200多處,責令整改87起、行政處罰70起,累計處罰6.53萬元。針對建華片區在建工地周邊突出環境問題,協調做好日常清理保潔,并落實抽查督導。開展秸稈禁燒工作,成立街道、村兩級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焚燒巡查小組,實行區域包干、屬地管理,今年夏熟小麥秸稈綜合利用面積 1168.85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
3、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部署,嚴格執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明確轄區內的應急管控企業,細化應急減排措施,明確企業責任人,確保應急管控落實到位。同時街道各部門之間加強聯動,環保、建設、綜合執法局等部門各司其職互相溝通,從企業限產減產、工地停工、查處露天燒烤、加強道路灑水保潔等多個方面強化空氣質量保障。
二、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
01
深化河長制,全面推進重點河道整治。2020年上半年虞山街道鎮、村級河長開展日常河道巡查共計1188次、簽發河長令2張;完成8條河道清淤工程、2條黑臭河道整治工程;推進元和塘周邊、張家港河沿線、嫩江路河區域排水戶整治;4月啟動了小餐飲場所合規改造工作,對400余家小餐飲單位進行了排口整治;配合市級層面做好甸橋河道填埋、寶巖三星石廠環境污染、山前塘違規網籪捕撈等岸線重點問題整治工作;采取“四不兩直”暗訪反饋重點信訪問題;有序推進“一事一辦”工作任務,新開河、石老虎浜、張家浜等重點河道的水質已有明顯改善,截至目前,街道涉及的30個項目已完成28個。
小餐飲專項整治
黑臭河道水質監測
02
高質量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為滿足疫情防控需要,通過先期針對性排查,及時完成2處集中隔離點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并落實巡查工作,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解決。針對現有工程,按照突出重點,分步推進原則,加快進度。已完成褚家浜、唐宅外圍、福山塘西岸等8個改造項目;正在實施北橫河區域綜合整治、王家弄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PPP項目、石屋澗上游季家山區域管網整治修復等工程。
加強水源地周邊巡查力度
清理周邊私墾私種
杜絕違規畜禽現象
全面清退違規經營的加工作坊
開展尚湖水源地應急演練
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水源地周邊違規作坊清退
尚湖水源地應急演練
三、堅決打贏凈土保衛戰
做好固體廢物處置監管工作
正在推進轄區內24家危廢產生企業規范化管理達標建設任務,組織產廢企業進行危廢管理培訓,按計劃開展檢查驗收,規范危廢貯存、轉移處理,降低環境安全風險隱患。
做好城鄉環境衛生“兩清兩治”
目前,區域內126個自然宅基“兩清兩治”已完成過半;“千村美居”工程正在火熱推進,已完成老鷹浜等13個自然村的環境優化工作;居民小區垃圾分類“三定一督”任務完成約三分之二,已有82個小區投入運行。
農村環境檢查
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檢查
四、深入推進“散亂污”專項整治工作
鞏固前期整治工作成果
全面開展突出環境問題“回頭看”工作
重點檢查已清退企業是否“兩斷三清”
突出信訪問題是否出現反彈
對未了斷、未根治的問題立行整改
提高常態長效化治理成效
推進本年度“散亂污”專項整治
開展小餐飲單位整治
圍繞廢棄物處理、油煙凈化、
噪聲排放、油污排放等相關問題
全面推進餐飲場所合規化改造
2020年度第三批16個
“無散亂污村(社區)”創建工作
正在有序推進中
五、深入開展宣教活動及信訪處置
積極開展環保法制宣教活動。開展了第一批環保政策業務“菜單式”培訓;“6.5”世界環境日在石梅廣場舉行了“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紀念活動,以廣場咨詢、文藝匯演的方式展示了工作的成果,向群眾普及了生態文明知識。同時還推動環保志愿者進企業、進社區、上街頭,使綠色生活、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好環境信訪投訴處理,重點壓降重復信訪。虞山街道環境信訪問題主要集中在城區餐飲油煙、噪聲及施工噪聲。為高效解決信訪問題,除聯合檢查、督促指導外,針對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采取現場協調會的方式,推動各方明確訴求、協商一致,并適時回訪,防止問題反彈,取得了較好成效。
下階段,虞山街道將繼續大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加快各類重點項目進度,下大力氣解決區域內的突出環境問題,補短板、解難題、精管理、抓落實,推動形成政府、企業、群眾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共同構建美好生態環境。
來源:常熟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