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在海南僅次于天然橡膠,也是海南省政府大力倡導發展的"三棵樹"之一。截至去年,海南全省檳榔種植面積達200多萬畝,總產值210多億元,成為海南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不過,當前海南檳榔產業仍然處于初加工階段,如何拓展檳榔產品市場,創新檳榔生產方式,驅動檳榔產業鏈完善呢?形成"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是帶動海南檳榔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眾所周知,海南擁有豐富的檳榔資源,而且海南萬寧出產的檳榔果在外型、柔軟度、纖維細膩度、果肉飽滿度等方面都有著突出的優勢,所含的硒元素也遠高于其他產地的原果。但目前檳榔種植還是多以農戶自主種植為主,生產技術創新意識較為淡薄,缺乏科學理論支撐。
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促進檳榔標準化種植、生產,加大檳榔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研發力度,檳榔產業加工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不少專家也在為檳榔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專家指出,除了創新種植技術,有關部門應加快制訂檳榔產品標準,為市場交易提供依據,積極推進檳榔質量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檳榔質量標準體系和產品認證標準,制定檳榔加工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技術規范,推動檳榔公平、公正、公開交易。此外,鼓勵種植戶和企業生產與檳榔相關的家具、藥品、旅游伴手禮等,打造檳榔木屋、參觀檳榔農耕文化博覽園等,也是推動海南檳榔產業發展的一條新路徑。
科學種植,不斷推進創新模式,海南檳榔產業一定可以創新突破,打造出自己的市場,并逐步的推向全國,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更健康的檳榔產品,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持續帶動當地農民的增收,為推動檳榔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