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于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好的家風家教是給孩子最好的財富,給孩子積累千萬財產,不如從小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是第一位老師。好的家長應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力者和終身同行者??墒抢蠋煻呑畛B牭降囊痪湓挘豪蠋?,孩子我管不了。這句話,把這道溝通的大門關閉了。這何嘗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呢?這樣的話,老師不可以說,家長更不能說,教育永遠是大家的事情,老師拉一把,家長推一把,學生前進一步;老師使勁拉,家長不去管,這樣折騰半天也不會有大前進。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快的前進。
疫情期間,我們馬橋街小學的家長和同學們利用在家里學習的寶貴時間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家校共育活動,如“快手祝福”、“親子閱讀”、“我是小當家”、“共培綠植”等,這些妙趣橫生的活動無疑不從正面和側面表現出了家長朋友們對于孩子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中學習和成長的孩子們,何愁不能全面發展,協調進步呢?只要我們愿意付出,一定會有豐碩成果!
有些時候,家長怕學生在家里鬧矛盾,就疏于管理。但思考一下,如果真的不花點時間去管孩子,去引導孩子,去了解孩子,去和孩子聊天、談話,多年后的今天,會不會后悔呢?我能做到的這件事情,與孩子最親的你能不能努力一把?你掙一輩子的錢,再多可能也趕不上自己優秀的孩子一年掙的錢;再多可能也不夠敗家子一年花的錢。有沖突自然正常,有想法自然正常,我們要做的是,像對待春天的樹一樣,觀察那發芽的枝葉,修剪不良的分支,留下最好的那條,拼命的灌輸養分,去讓他茁壯成長。修剪他自然會痛,要是不去動那條樹枝,待他長大,還能剪的動嗎?
多與孩子們親近,多與孩子們溝通。與其打罵,不如合作。有時候碰到無法與孩子高效交流的情況下,不如換個角度和方式,就像下圖中的各個優秀家庭一樣,利用“活動”、“游戲”等來與孩子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關懷和溫暖,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在這個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只有當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能成就教育最美的風景,更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未來照亮現實,讓家校共育幫助更多孩子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