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監管部門密集發聲,從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8月3日的央行下半年工作會議、6日發布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到10日易綱行長接受采訪發表講話,在多輪權威的定調下,8月以及2020年剩余月份內資金面走勢究竟將何去何從,新華財經幫您化繁為簡,把握政策脈絡,聆聽來自市場一線的最新聲音。
新華財經特別采訪了20位金融業內首席分析師和專家學者,結果顯示,分別有5位(26%)、11位(約58%)受訪專家認為,8月流動性偏緊、呈中性,影響流動性的前三位因素分別為公開市場到期量、債券發行以及財政支出。
8月流動性預測
來源:新華財經
8月流動性影響因素
來源:新華財經
同時,專家們在降息降準方面的預期也基本趨于一致,超8成的受訪者認為,8月“OMO降息”、“MLF降息”、定向降準、全面降準的可能性較小,LPR報價大概率維持不變。2020年剩余月份內,央行將在“穩健型”的操作風格下,保持流動性“松緊適度”或“略有收緊”。
債券發行及公開市場到期量為主要擾動 MLF超量續作概率不高
新華財經調查顯示,影響8月流動性的前三位因素分別為公開市場到期量、債券發行以及財政支出等。
具體來看,債券發行為第一周及第二周(8.3-8.7、8.10-8.14)影響流動性的最主要因素。
究其原因,中信證券研報顯示,由于6、7月份大部分的政府債券發行均為“特別國債”發行讓路,導致后續月份整體政府債券的供給壓力仍大,若需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的任務,月均供給壓力大于今年上半年水平。
據開源證券趙偉測算,截至7月末,地方債新券額度尚余1.9萬億元,國債還剩2.2萬億元凈融資額度。結合財政部要求和歷史經驗來看,剩余地方債發行或集中在8月和9月,月均發行規模或可達8000億元左右,加上國債發行,綜合來看單月債券供給或超1萬億元。
進入8月下旬,債券發行因素對流動性的擾動開始退居二線,公開市場到期量(逆回購到期+MLF到期)成為第三及第四周(8.17-8.21、8.24-8.28)的首要因素。
截至目前,8月下旬累計有5000億元逆回購資金到期,17日(第三周周一)及26日(第四周周三)分別有4000億元及1500億元MLF資金到期,公開市場將合計凈回籠資金1.05萬億元。
央行14日公告稱,將于18日對本月到期的兩筆中期借貸便利(MLF)一次性續做,具體操作金額將根據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這也是繼6月、7月以來,央行連續第三次對MLF操作進行提前預告,穩定市場之意明顯。
專家表示,綜合考慮財政發力對中長期流動性的補充作用以及央行近來持續“收長放短”的操作模式,加之“高達”2.95%的MLF資金成本使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對其的需求較少,預計本次超量續作的概率不高,后續央行或通過增加逆回購投放來適度滿足資金需求。
8月降準降息概率較低 LPR報價或大概率持平
自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開始,近來監管部門密集發聲就貨幣政策走勢進行表態。市場普遍認為,綜合多因素來看,下半年貨幣政策難緊亦難大幅放松,降準降息空間收窄。
新華財經調查顯示,分別有18位(95%)、17位(89%)、16位(84%)、18位(95%)受訪專家認為,8月份OMO利率降低、MLF利率降低、定向降準、全面降準的概率在“不可能”至“一般”之間。沒有專家認為以上四種形式的降息降準一定會出現。
8月降息降準可能性
來源:新華財經
綜合來看,無論是降息還是降準,甚至是調查中被細化到四種形式的降息降準,本月專家們能夠出現如此“難得一見”的預期一致背后,主要在于對以下四個方面的普遍認同。
首先,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前我國經濟逐步回暖,沒有迫切的降息降準必要。
我國7月PPI數據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為連續第二個月環比回升。央行行長易綱在10日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延續復蘇的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
其次,從資金面自身的角度看,當前資金利率已處于央行合意水平,此時降低政策利率會引發市場利率再度波動。
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重點提出,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平穩運行。此外,央行還指出4月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低于公開市場利率是外部因素影響,而非央行有意引導,是非理性的,5月資金面的明顯收緊是“市場預期回歸理性”。
浙商證券李超表示,市場利率圍繞MLF利率平穩運行的表述體現出央行認為目前的市場利率水平是較為合意的,由此可以判斷,央行基本已沒有降息的可能性。
第三,在前期應對疫情的“超常規寬松”作用下,資金利率已處于低位,若進一步壓降,或引發套利風險,違背了監管部門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初衷。
專家表示,雖然此前國務院有1.5萬億元的讓利要求,但也要認識到利率適當下行并不是越低越好,利率如果嚴重低于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的水平,就會產生套利,資金可能流向不應該流向的領域。
最后,我國應繼續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為未來的地緣政治、經濟不確定性等潛在風險留足操作空間。
東北證券沈新鳳表示,央行在本次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態更加強調風險意識,同時還強調利率過低會造成“資源錯配”“脫實向虛”等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央行對于低利率政策持謹慎態度,短期內政策利率下調空間不大,大概率保持平穩。
在LPR報價預期方面專家觀點也基本趨于一致,有16位(84%)受訪專家認為,本月1年期利率報價及5年期以上利率報價均將保持不變;有2位(11%)專家認為二者將同時下降;有1位(5%)專家認為1年期報價下降,5年期以上保持不變。
未來貨幣政策難緊亦難大幅放松央行操作風格偏向穩健
新華財經調查顯示,針對2020年剩余月份內貨幣政策走向,有10位(53%)受訪專家認為將是略有收緊,有7位(37%)專家認為是松緊適度,有2位(11%)專家認為是略偏寬松。而無論是“大幅收緊”、“比較寬松”還是“非常寬松”的選項均是無人問津,也體現出未來政策難緊亦難大幅放松的特點。
2020年剩余月份流動性預測
來源:新華財經
提及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操作風格,有17位(89%)專家認為是偏穩健型,有2位(11%)專家認為會偏保守型,沒有專家認為會繼續延續上半年的偏積極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查中受訪專家的觀點統一度相當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央行在對市場預期的引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預防并降低了因市場內部預期分歧所帶來的潛在波動。
(備注:完全有效樣本總量為19份胡玉婷、張無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