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義烏市人社局和財政局聯合推出《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強企業用工保障的意見》,企業包車補助、自行返義員工補貼、專車接送等措施引發熱議。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針對外貿、電商、物流等“六小行業”企業,義烏市實行備案制。截至2月17日,市場已有5萬多名經營戶、2萬多名采購商完成申報;外貿企業已復工477家;全市35家電商園區已全部復工,年銷售億元以上電商企業已復工59家;快遞企業113家全部恢復營業。
連日來,多名義烏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向記者表示,各企業、市場已陸續復工、開市,部分員工也已乘坐政府包車受惠返義,但用工難仍是當地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多數受訪企業表示用工缺口甚至大于六成。
經濟學家、浙江省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表示,當下企業復工還是面臨一定挑戰的,政府、金融機構等此時都應“站出來”幫助企業實打實地解決問題。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是一種倒逼,倒逼企業要走上轉型的道路,早點布局轉型升級。
“地標”開市
從服裝、鞋帽,到五金、鐘表,生活中所需的各種小商品,可能都產自浙江中部的這座縣城。以小商品起家的義烏,現在已具備將210萬種商品出口至全球的能力。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義烏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67.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5.9%,增速高于浙江省7.8個百分點,進出口總值占浙江省總值的9.6%。
2月18日,這座城市的“象征”——中國小商品城國際商貿城一區、二區“提前三天”率先開市。
此前,義烏市“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第四號令決定,對義烏全市各大市場開業時間做出調整。其中,義烏國際商貿城一、二、三、四、五區,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義烏中國進口商品城孵化區等均延遲至2月21日開市。
據義烏市宣傳部負責人介紹,義烏借鑒上海進博會辦展經驗,對市場實行封閉式單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市場標準化防控措施。先期開市的國際商貿城一、二區共設16個入口、每個入口配備有紅外線測溫儀等智能設備,一旦進出人員體溫高于37.3攝氏度,系統會自動報警,并提對所有入場的經營戶和采購商采用“一人一碼”核驗進場。
與此同時,義烏市的各類企業也在做好防疫的情況下,逐步恢復產能。
“我們有170個車間,現在開了大概30多個車間。”來自湖北的李凱(化名)是當地一家光電公司負責人,目前他還在隔離期,因此暫時在家辦公,他告訴記者,目前義烏企業是分批復工的,涉及民生、醫療等的重點企業是優先安排的。政府組織相關單位到每家企業實地勘察走訪,確定隔離標準、措施、相關文件都達到要求才能復工。
2月13日,向政府提交了復工備案的棒杰股份陸續迎來了各地返程的員工。“除湖北籍外的員工已經回來了幾百人,流水線也開始運轉了。”公司董秘林明波表示,返程的員工需要在宿舍集中隔離14天,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已經備齊,進入工廠車間前手和腳底都要消毒,“體溫每天測量四次,我們給每名員工注冊了電子健康卡,可以隨時關注員工的身體情況”。
陸杰(化名)是一家紡織企業的管理人員,工廠所在的義烏市城西街道專門派人負責企業的防疫工作。“我們個人、車間、辦公室、宿舍、餐廳都按照政府的要求做了預防,下了班就不能在公司內逗留走動,我們自己采購了一批口罩,市政府、區政府也給我們準備了手套、酒精、消毒液等物資。”他說。
返程員工政府“買單”
“企業復工確實需要各界實實在在地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在周德文看來,疫情已經持續近一個月,大部分企業只有支出沒有收入,資金鏈普遍非常緊張,要復工至少要有三個月的資金準備,工資、房租、各項費用都要支出,那如何幫助企業在特定時期降低成本,是義烏政府、金融機構等需要解決的問題。
2月16日,義烏市發布《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強企業用工保障的意見》顯示,對企業通過包車、企業間拼車等方式接送來源地相對集中的員工所產生的包車費用,由市政府全額補助;對2月22日前來義的企業員工,車票費用全額補貼,23日至29日返回的減半補貼;對重點企業、重點地區的員工,由政府組織專車、鐵路專列、專門車廂負責接送,包車費用由市政府全額保障。
2月17日,義烏市執法局又出臺服務企業復工復產十項舉措,包括指導支持企業防控疫情、支持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開工、落實惠企政策、開展建筑工地渣土管理服務、推行“綜合查一次”等。
上述義烏市宣傳部負責人還表示,在嚴格落實浙江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17條政策基礎上,義烏還鼓勵全市29家金融機構通過進一步下調貸款利率、完善續貸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渡過難關。
“這些政策至少表現了政府的誠意,也是給外地員工信心,義烏是歡迎大家回來的。”周德文表示,義烏主要是外向型貿易經濟,各個國家的顧客會到義烏來,所以涌入了大量的外來務工者。“他們不回來拿什么復工呢,第三產業為更需要這些人回來,所以這個政策普遍受到歡迎。”
陸杰負責該項政策在公司的對接和落實工作,目前大致擬定了云南、貴州、安徽等7個省份,義烏市將派專列或包車將員工接回
“幫助肯定很大。”陸杰告訴記者,因為不能開會,只能通過微信工作群進行宣導,相關政策文件已經全部發到公司的部門群、企業群里讓各級員工查看,包括政府車費報銷、補貼的流程等。
李凱也為上述政策點贊不已,“新政落實的還是挺好的,我們公司也有幾十個員工坐大巴回來的,車上都有醫療人員,第一批馬上快到義烏了。”
“這個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落實起來還是有差距。”浪莎針織有限公司是義烏市數一數二的大型紡織企業,該公司負責人事招聘的崔湘贛則認為,因為員工較多且比較分散,許多政府包車只能到當地市區,但是員工在各個不同的鄉鎮。如果要到一個地點集中起來,還不如自己坐車回來方便,而且員工也不放心集中在一起。
崔湘贛告訴記者,公司的員工大多分散在各個省份,如果每個地區都派包車也不現實。我們公司在宿州本來有一批較集中的員工,也打算推行這個政策,但通知員工后,大多數也不是很樂意。
“太缺員工了”
朱強(化名)的電子廠雖已復工,但他還是愁眉不展。
“我們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對到場的人員做一個信息盤查。每天廠區定時用酒精或各種消毒液消毒。但防疫物資屬于消耗品,現在還比較緊張,屬于有市無價的狀態。”他希望,政府能繼續幫忙對接口罩、消毒液等物資,讓工廠能盡量多儲備一些,免除開工的后顧之憂。
更讓朱強擔心的是工廠的用工壓力。“現在返崗人數很不理想,往年這個時候復工員工大概在1000名,目前缺口還有六成。”他表示,已經回來的員工大多來自貴州、云南、黑龍江等省份及金華本地。如果人員跟不上,產品生產量不能及時滿足客戶訂單,沒有產出還將影響到下游企業,“大多數企業應該都有類似情況”。
陸杰所在的公司還有千余個員工缺口。“現在才回來500多人,我們去年有3200多名員工。”他告訴記者,像河南、安徽、云貴、江西等地區,“土政策”較多,許多員工想回來開工,我們也開出了企業員工復工證明,但是村里就是不放行,“他們拿著證明去到當地的鄉鎮政府,鄉鎮就說2月底之前不允許出來”。
浪莎針織預計2月20日正式復工,目前近60個生產車間也才開了1個。據崔湘贛介紹,由于企業員工較多,目前通知車間主任統計返程員工,但是很多湖北地區的車間主任自己都回不來,“我估計能回來的員工應該也不會很多,能到六成就不錯了”。
崔湘贛告訴記者,目前招聘工人主要是通過勞動市場,管理人員在智聯、恒信、BOSS直聘等網站都有發布,但義烏的工資、競爭力還是趕不上上海、廣州等地的工廠,政府也時常組織集體招聘但效果欠佳,“此次因為疫情招工缺口無疑會更大” 。
記者注意到,為了緩解企業用工難題,義烏市也在“義烏發布”等官方平臺“幫忙”發布企業的緊急用工需求。此外,對于非公企業直接招用首次在義就業員工,義烏市還將給予1000元/人的補助。
朱強也在上述平臺發布了“急需100名技術操作員”的招工信息,但幾乎沒有什么反饋的信息。“現在我們經常合作的智聯招聘、恒信人才網也在給我們想辦法,實話講我們這樣的傳統制造企業還是老帶新的效果更好一些。”他表示。
“復工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的企業喊著用工荒,但員工一回來就被解雇了。”周德文預計,未來三個月還將出現比較嚴重的解雇潮。盡管政府三令五申,包括社會也鼓勵企業要與員工共命運,但有的企業真的要撐不下去了。
周德文表示,希望企業和員工共命運,員工也要理解老板,要“抱團”同甘共苦。“政府當然應給予幫助,但其也要自力更生,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砸鍋賣鐵來復工,這種咬著牙也要渡過難關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編輯:顏世龍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