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市場的脈搏,它的波動牽動著百姓的心、更時刻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疫情突發,價格業務投訴量激增,在這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嚴格強化市場監管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確保市場秩序井然,楊凌示范區市場監管局主動作為,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力以赴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價格監管。日前,記者采訪了楊凌示范區市場監管局價格監管組組長黃申彬。
關口前移,提前預警
黃申彬介紹,新冠肺炎期內,楊凌區內相繼出現防疫用品售罄、斷貨等現象。為了防止市場上個別商戶借生活必須品及防疫用品需求激增之際,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外加價、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發生,切實維護良好的市場價格秩序,價格監管組及時應對,科學預判,先后通過發布通告、價格提醒告誡函、等形式,對相關法規政策進行宣傳,引導商戶規范經營。
據不完全統計,市場監管局價格監管組在全區公眾場所、區內醫院及69家藥品零售企業經營場所張貼防疫用品價格通告300余份。針對市面上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出現的價格波動,再次向社會發出《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價格監管的提醒告誡書》。共向社會發出通告、提醒告誡書,共計600余份,并通過楊凌區內媒體同步向社會發布,要求相關經營主體加強價格自律,防止因疫情引起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同時,編制價格執法工作指引,制作價格監管工作動態,搭建疫情期間保價格、保質量、保供量微信工作群。適用運用行政指導、行政約談、典型價格違法案例等手段,宣傳價格法律法規和疫情防控期間的監管政策,引導企業加強價格自律,承擔社會責任,密切關注對疫情防控期間日用品特別是肉、蛋、奶、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切實掌握價格波動的信息。
黃申彬告訴記者,每天大清早,市場監管局價格監管組的負責人就通過手機工作群,向各大超市、蔬菜批發市場發出當日菜價采集表,并要求各駐點工作人員督促各超市、批發市場做好當日菜價上報工作。
采集信息,分析報告
每天上午9點,市場監局價格監管組的工作人員就穿梭在區內8個超市、2個農貿市場的10個價格采集點,記者看到,每到一處,執法人員都要詳細了解商品價格,并仔細檢查核算進貨臺賬和銷售價格是否在合理范圍,整整一上午都是對各點上報的20個品類200個數據的采集登記、比對核實、錄入匯總,用電子表格計算出當日不同品類商品的平均價格,最后再與昨日平均價格進行對比計算出各類商品的價格漲幅。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認真采集數據,保持數據的準確性,才能根據數據變化把握市場價格的變化情況,為政府各項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黃申彬給記者講述了一件事:“在一次商品價格數據對比時,我們發現胡蘿卜的漲幅最高達34.34%,這事容不得半點馬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難到是采集的數據有問題?帶著疑問,我帶上組里高素紅、劉文兩名同志前往了8個超市,再次對胡蘿卜的價格一一進行了核實。原來是由于各地近期防控措施升級,批發源頭的胡蘿卜數量減少,進價上漲導致的售價上漲,等查明原因時已經到了晚上8點了,我們才修改完工作報告,拖著疲憊身體回家。”
為了一個小小的數據,他們放棄了個人的休息時間,陪孩子的時間,一絲不茍,反復求證,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把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死數據”,變成一條條新鮮有用的“活信息”。近一個月以來,他們精準采集并分析2944個價格數據,按時按點上報到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
多方協同,穩定市場
武漢封城之后,隨著各地感染人群增加,口罩、消毒液、防護服相繼出現有價無貨,與群眾密切相關聯米、面、油、肉蛋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也出現異動現象。此時,在陜西省市場監管局的網絡監管平臺上,價格組工作人員劉文每天在96家網店一個又一個的網頁上,檢查野生動物交易情況,檢查所售商品價格,發現異常,她便把相關網頁進行截屏保存,再和科室的同事一起研判。截止2月15日,已對發現的3起網絡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進行糾正,并移交相關職能部門關閉其鏈接。
為切實掌握市場價格及儲備情況,價格監管組與示范區工業商務局、楊陵區工信局加強交流,了解楊凌區域內重要商品日銷、庫存情況,向相關部門反饋影響價格因素,確保暢通渠道,共享信息,及時協助處理了供求關聯等問題。
現場規范,合規經營
隨著防控疫情形勢變化,街道辦、社區為方便小區群眾,聯系了一些商販入駐小區售賣蔬菜。于是,價格監管組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任務,那就是將這些臨時攤位的價格也列入監管范圍。
“師傅,你這里的土豆多少錢一斤?豆腐多少錢一斤?”
“土豆3元/斤,豆腐2.5元/斤”;
“你們小區內超市的大米、食用油充足不?價格漲沒漲?”
“貨源充足,平價供應”!
這樣一句句一遍遍的詢問,一天下來不知重復了多少遍。也正是他們辛苦的奔波和忘我的付出,保證了非常時期廣大群眾可以安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