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鏘鏘誓言,默默踐行,一幅幅脫貧攻堅共赴小康的生動畫面在青年路街道徐徐展開。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決戰脫貧攻堅組合拳、一線扶貧干部的熱血奉獻猶如陽光雨露,向貧困家庭送去了溫暖與關愛。偉大的付出值得被記憶,光輝的奮斗值得被謳歌。為此,青年路街道決定在“青年政務”官方微信公眾號開設《講好我們的脫貧故事》專欄,宣傳脫貧致富典型事例,提振干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士氣、堅定貧困群眾早日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脫貧攻堅
共赴小康★
★自強不息,增收脫貧★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對于殘疾人來說,扶志以自立,扶智以自強,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以來,青年路街道辦事處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開展助力殘疾人就業脫貧行動,著力激發殘疾人的志氣,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青年路街道——講好我們的扶貧故事
青年路街道辦事處朱莊居的董良超,出生于1985年7月,本人是先天性的肢體殘疾。懂事以后,身體情況對他的思想打擊很大,但當時董良超一直有一個信念:雖然腿不方便是天生的,但是只要堅持鍛煉,至少能象正常人那樣行走。可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簡單,年年努力,年年失望,腿還是老樣子,僅僅能蹣跚的行走,沒有什么勞動能力。2010年,根據董良超的身體情況,青年路街道辦事處為他辦理了殘疾人,納入低保救濟。2016年他的家庭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董良超和同樣肢體二級殘疾的妻子享受到生活最低保障、享受了生活和護理補貼。兩個孩子辦理了事實無人撫養補貼。每年的扶貧收益分紅都優先照顧到這個不幸的家庭。扶貧特惠險保障、教育補助、良種補貼等各項政策幫扶補助都落實到董良超的存折上,為這個家庭建立了堅實的保障。
各項政策照顧保障之下,董良超完全可以就這樣平平淡淡無憂無慮的過下去。董良超的幫扶責任人,青年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孫曉強多次的走訪和溝通,鼓勵他樹立生活信心,點燃希望之火,力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多次的走訪交流,激發了董良超的信心,自己以后的日子要一直靠老父老母來照顧嗎?不!董良超決定要找個手藝,自食其力,自己養活自己。
在董良超提出想法之后,居委會幫助董良超和妻子尋找致富門路,朱莊居小學學生較多,根據他的身體狀況,提出建議讓他到村小學門口去賣炸串。夫妻二人克服身體上的不便,夫蹣跚著駕駛電動三輪,妻子拄上雙拐,每當放學前的一小時,就從家里出發,互相協助到小學門口,支開電車,準備原料,兩人干的紅紅火火。雖然掙得不多,每天只有三五十元,但是董良超很樂觀:“國家給我很多照顧,我可不能光靠別人幫助,父母年齡大了,我的兩個小子以后還要結婚娶媳婦,日子得長遠的看,攢錢更得掙錢!”
這次突如其來、肆虐爆發的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無情人有情,全面戰“疫”爆發后,董良超不甘寂寞,不愿被動接受別人保護,他用屬于自己的方式來奉獻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你我并肩前行
扶貧路上
董良超自愿報名參加執勤志愿者,自己主動請纓執勤一個村路口,空余時間他還會拿鐵鍬來回巡查,看見有被破壞的土堆及時修補。為各個路口執勤的同志送熱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守護著自己的“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雖然幫不了村里大忙,但是我會做些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抗擊疫情,疫情路上,我們不是局外人”。
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董良超這樣平日里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的心聲。面對疫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竭盡所能的回饋社會對他們的幫助。
扶貧要先扶志,要樹立貧困戶笨鳥先飛的志氣和信心,激發貧困戶脫貧奔小康內生動力,培養和增強貧困人口的發展意愿。青年路街道將繼續將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扶貧工作中變“輸血”為“造血”,既送溫暖,更送志氣、送信心,提振他們發展的“精氣神”。
來源:青年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