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里,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里“萌發”。
19日,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30年來,它見證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兩萬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點亮了無數夢想與未來。
上圖為1994年拍攝的希望小學全貌(資料照片);下圖為2019年9月3日拍攝的金寨縣希望小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祠堂里長出來的“希望”
【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
下午2點,是金寨縣希望小學元老級教師余淦的數學課。他走進教室,輕車熟路地打開“班班通”,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起課件。此時,30年前那塊斜靠在墻上的木質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腦海。
余淦從1983年起就在這里任教。初建的學校設在彭氏祠堂里,“窗戶沒有玻璃,都是拿紙糊的。一到陰雨天,沒有電燈,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過。”余淦說,一塊木質黑板、兩三支粉筆便是所有教學器材,長桌長凳上三五個學生并排而坐,寫字時得小心翼翼避開桌面上開裂的長縫。
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前身——彭氏祠堂(資料照片)
除了教學,余淦還有個“艱巨”的任務——清點學生。“開學時往往就會少幾個學生,上到中途也有學生突然就不來了,我們就要挨個去學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了。”余淦還清楚記得,許多家庭都是靠賣雞蛋、賣柴火來一點一點湊齊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