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江發展的“高新風景”是如何形成的?
記者 孟嬌
高新區(濱江)報道組 宋桔麗
通訊員 邢瀚悅
1997年10月26日注定是個不平凡的日子。
這一天,科技部的“火炬”將火種從西湖邊撒向錢江南岸——國家科委正式復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杭州高新區調整區域范圍,之江區塊內3.5平方公里和毗鄰長江路以東2.5平方公里的成片土地上,成為杭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
至此,杭州高新區拉開規模化發展的序幕,也翻開了“北企南遷”的序章。從東方通信城和高新軟件園拔地而起,到杭州高新區與濱江區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再到高樓林立的濱江科技新城,23年間,數千家企業從江北萌芽,在江南枝繁葉茂,近30家上市公司走上了“江北孵化、江南發展”之路。
杭州高新區為何要開啟“江北孵化、江南發展”的模式?企業家和員工們為何愿意“有夢,向江來”?作為從“西湖時代”跨向“錢塘江時代”的排頭兵,“天堂硅谷”是如何在錢江南岸崛起的?
杭州高新區為何要“江北孵化、江南發展”?
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600多項高新技術產品或項目進入商品化生產,電子與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和計算機及應用5大產業門類初步形成……這是創業7年后,杭州高新區交出的亮眼成績單。
1997年,杭州高新區已累計實現總產值137億元,完成利稅21.2億元,在杭州頭一個7年間,杭州高新區的總產值、總收入和利稅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7%!以東方通信為例,這家公司6年中產業規模擴大了100倍,而進區不到3年的UT斯達康也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率先成為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
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對發展空間的需求也隨之而來。杭州高新區就把文三路無法成片開發的土地,通過國家科委的調整,在之江區塊“置換”了同等的面積。而以此為契機,成功邁出了自江北跨向江南的第一步。
高新區(濱江)江北科技園副主任黃建民到現在還記得,差不多是2003年的時候,浙大中控租了10多輛卡車從文三路偉星大廈搬到濱江的中控科技園,“那時候,濱江還到處是田,交通不便,公司為了方便員工上下班,還安排了過江的班車。”而江南曾長滿青草的527路公交站臺,也成為上班族奔波于江南江北兩地的“青春記憶”。
黃建民差不多在江北區塊工作了16年,親眼見證了一家家企業從幾十個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發展到數千員工的產業大廈,也由衷地為高新企業在江北發展壯大,又從江南邁向更大的國際市場而感到自豪。
在黃建民看來,“北企南遷”在2002年高新區與濱江區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后,真正迎來了春天。
2002年6月11日,在杭州高新區和濱江區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大會上,杭州市委提出“兩合一留”的明確要求,其中“一留”就是杭州高新區江北區塊保留現有管理模式不變。而這次大會上,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區(濱江)實施“江北孵化、江南發展”,在江南全面推進科技新城建設,在江北區塊繼續圍繞科技孵化和培育,為全省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
打那以后,恒生電子、信雅達、阿里巴巴、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中恒電氣、聚光科技等一大批高新企業先后跨江發展,而在江南,一幢幢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的拔地而起,又以江南為起點,開始了全球化的產業發展之路。
而作為承載著省市高科技發展使命的杭州高新區,其江北區塊的輻射作用不僅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每年為全市輸送眾多的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高新區為全市輸送的企業,每年創造的產值,差不多可以再建一個高新區。
企業為何愿意“有夢,向江來”?
8月7日,一聲鑼響,國內臨床CRO龍頭泰格醫藥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據悉,這也是今年以來,亞洲生物醫藥公司IPO規模最大的項目。公司創始人曹曉春表示,之所以二次上市,就是要堅持走國際化的道路。
從2004年在文三路錢江科技大廈49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到2005年租下大半層的物業,公司發展規模快速“擴容”,泰格醫藥也在認真考慮更大的發展空間。“2009年,我們決定搬到濱江,如今,企業已經發展到全球有5000多人的規模。”曹曉春說,高新區(濱江)在企業“南遷”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多幫助,令她印象頗深的不僅是政策方面的支持,還有“店小二”們的細心。
企業搬遷,很大的顧慮就是員工的流失,“我們公司的女孩子多,為了幫助我們盡量減少搬遷帶來的人員流失,高新區牽線搭橋,還組織了一場與江南企業合辦的未婚男女聯誼會。”
搬家之于一個家庭都是件麻煩事,對于企業而言,更是如此,為啥那么多的企業還是愿意“有夢向江來”?
黃建民覺得,一是企業發展有空間需求,二是濱江區良好創新生態,而最重要的則是“服務取勝”。
2019年,高新區(濱江)在原有基礎上出臺了更精準的“北企南遷”政策,幫助南遷企業降低搬遷成本,為南遷企業搬的更順、搬的更穩、搬的更高效。
此外,高新區(濱江)還以“南北互動”的形式,讓企業和員工加深對濱江的印象,并廣泛宣傳政策,對企業進行輔導,從供地、供樓和物業出租各個角度,向企業推薦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南遷路徑。比如,今年,國芯科技、新翔維創、科維節能已經列入工業綜合體首批入住名單;萬朋教育、擎洲軟件、家和物聯及瑞琦信息等10余家重點企業整體搬進江南物業;而當虹科技等8家上市(擬)公司,已經在高新區(濱江)實現供地。
美術寶作為在線美術教育的頭部品牌,目前每年有20億-30億元的營收。2016年,美術寶在杭州高新區設立公司,從90個員工起步,迎來了快速發展,如今,美術寶扎根于高新區(濱江),已經在三維大廈擁有1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公司CEO甘凌表示,來了高新區(濱江),就沒想過要離開。“高新區(濱江)是個很能吸引人來創業的地方,政府從來都是說到做到的,是真的在為企業著想。”
甘凌舉例,在江北的時候,只要有政策補貼,黃建民主任就會主動聯系,“有補貼了,別忘了申報”“有個新政策適合你們公司,你們看看”……甘凌說,他們真的比企業還操心,也讓他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政府和企業都想勁兒往一處使,讓更多新興的行業企業扎根高新區(濱江)。
“高新區(濱江)蠻好的。”甘凌由衷地說,這句話他選擇扎根高新區(濱江)時,聽當虹科技的創始人孫彥龍說過,而扎根于此后,他自己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到底有多少企業實現了“江北孵化、江南發展”?
宏華數碼、三維通信、華信咨詢、華數傳媒、銀江股份、遠方光電、中恒電氣、長川科技、國自機器人……23年江北企業大規模的“遷徙”,很難整理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據黃建民介紹,最近五年,在高新區江北區塊孵化成功后遷到濱江區的企業就保持在每年200家以上。
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王敏表示,該區將繼續堅持“江北孵化、江南發展”的工作思路,依靠政策力度、集聚效應,特別是要依靠優質的政府服務,給優秀的、成熟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