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18日宣布:批準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壤塘縣、阿壩縣,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爐霍縣、色達縣等16個藏區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加上此前已經退出貧困序列的16個藏區縣,四川藏區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
四川藏區包含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32個貧困縣,2013年底有2063個貧困村、3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0.1%。到2019年底,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06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減少到0.2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
近些年來,四川強化政策支持和產業扶持,出臺全方位加強藏區工作的意見,集中優勢兵力攻克藏區貧困堡壘。
2013年重點實施“六項民生工程計劃”,資金項目精準聚焦藏區貧困縣,教育、健康、交通、水利等行業政策優先支持。
2017年制定加強脫貧幫扶、加快飛地園區建設、實施人才振興工程等4個配套意見,進一步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幫扶力度。
全省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7.6億元、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86.94億元,用于藏區脫貧攻堅。
與此同時,四川省高度重視藏區民生工作,嚴格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創新建立戶籍與學籍系統定期比對、義務教育學生身份證學校集中托管、超齡生學業補償等5項制度,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義務教育;持續推進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和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推動免費教育擴面提質。
加快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貧困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部達標;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由財政全額代繳,貧困戶縣域內就醫自費比例控制在5%以內。
四川藏區全部脫貧內外發力,四川還多方匯聚援藏力量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
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深化定點扶貧,銜接廣東、浙江兩省8市34個縣扶貧協作、對口支援藏區32個貧困縣。
主動對接定點扶貧四川藏區的5家中央單位,幫助藏區9個縣拓寬工作思路、創新扶貧路子。
繼續做好省內定點扶貧藏區貧困縣工作,確保每個貧困縣有1—3個省直部門(單位)、1—3所高等高校、1家以上醫療機構、1—3家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定點扶貧。
深化省內對口幫扶,落實省內較發達的6市23縣對口幫扶藏區32個貧困縣,幫扶縣每年按照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的0.3%至0.5%的標準安排對口幫扶資金。
據悉,四川省將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機制,并加大就業扶持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四川藏區告別貧困 實現“一步千年”跨越
新華社成都2月19日電(記者周相吉、康錦謙)19日上午,戴著口罩的牧民拉達在當地商店通過手機支付購買了一些日用品,然后騎上摩托回家。
拉達一家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楊各鄉下甲斗村建檔貧困戶,已經脫貧,去年底還買了一輛小轎車。他說:“現在的生活,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曾經的深度貧困村下甲斗村通過科技扶貧,不僅有了高原蔬菜,也建了通信基站,牧民們的生活不再封閉,微信等新興社交手段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川藏區,成千上萬人跟拉達一樣,脫貧過上了新生活。四川藏區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總人口217萬,藏族人口160萬左右。
四川省18日宣布,包括阿壩州黑水縣、壤塘縣、阿壩縣,甘孜州雅江縣、爐霍縣、色達縣等16個藏區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此前,四川已有16個藏區縣退出貧困序列。
至此,四川藏區實現全域脫貧摘帽。
這一切來之不易。多年以來,高山峽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藏區經濟社會發展。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10年來,四川藏區累計新改建公路約4.7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后60年內建設規模的10倍。
隨著川藏公路不斷升級、一批高原機場建成投用、雅康高速等高速路“穿云而過”,四川藏區的交通條件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從邛崍到理塘只需7小時。從成都到康定只需3小時左右。“川藏線”上,很多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借助無人機和現代物流體系,甘孜州雅江縣出產的新鮮松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餐桌。
告別貧困,四川藏區經濟社會實現“一步千年”跨越。在四川藏區,近10萬戶農牧民住進藏區新居,30多萬藏區群眾告別點酥油燈時代,包蟲病、大骨節病得到有效遏制。
在阿壩州壤塘縣,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村民德青旺姆進入覺囊唐卡傳習所學習。
現在,她在壤巴拉文化產業園潛心創作。“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資,還有作品出售分紅。”德青旺姆說,她已成為家庭脫貧的“頂梁柱”。在壤塘縣,有600多名貧困農牧民通過非遺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工作實現脫貧增收。
“脫貧不脫政策,下一步,我們還要開展扶貧對象‘回頭看’‘回頭幫’,防止返貧。”駐下甲斗村第一書記趙林說。四川省將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機制,并加大就業扶持力度,鞏固四川阿壩州、甘孜州等地的脫貧攻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