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政策市場環境影響,P2P平臺資金凈流出普遍,不少P2P平臺出現債轉慢現象。習慣了到期退出的出借人對此現象普遍表示不解,甚至誤解平臺逾期、經營出現問題。
什么是債轉?什么是債轉變慢?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明確P2P平臺在市場的“角色定位”——信息中介。
一直以來,監管都在強調網貸平臺的定位,即P2P平臺是信息中介,主要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資信評估、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
具體來說,P2P模式是:有借款需求的人找到平臺,由平臺審核篩選后把優質借款人的信息提供給投資人,撮合兩端的借貸。打個簡單的比方,P2P信息中介就如同淘寶。淘寶只提供平臺,不參與賣家的經營,如果你在淘寶購買產品出現問題,一般只會找賣家解決,而不是直接讓平臺來賠償,其實道理邏輯是相通的。
而現實中絕大部分出借人遇到相關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去企業鬧事,實則是得不償失,既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反而給其他投資人和企業帶去莫名的恐慌,最終導致的是自己的利益受損,試問,平臺如果真鬧黃了,對投資人有和益處。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核心原因就是大部分投資人并不是真的了解網貸平臺的定位是信息中介及平臺提供的服務和相關基本概念。
例如,很多用戶存在疑問:稱鎖定期結束了無法提現,這里需要重點了解什么是鎖定期的概念。常規來講,用戶購買平臺產品后,平臺會為產品設置“鎖定期”。而真正決定用戶何時能拿回本金取決于借款人的借款期限。上面有提及,導致目前債轉慢、提現慢的主要原因則是目前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單一平臺所面對的;以往出借人眾多,舉例來說一天有100個新的投資人,到期的有十個人,那么鎖定期到達后平臺便會很快匹配新的投資人;而現在行業情況則是新的投資人大量縮減,那么這10個人到達鎖定期后當然不會像以往那么快實現匹配債轉。所以才出現行業集體現象。
所以,當平臺出現借款人大量逾期,平臺方的責任是加大催收力度,幫投資人盡快把錢要回來。但是,平臺不能承諾也無法承諾給投資人兜底,主要是P2P平臺的信息中介定位的身份,平臺不設資金池,也沒有給用戶直接兌付的義務,平臺也不會去踩法律法規的紅線。
深入了解平臺屬性以及定位在當下顯到尤為重要,而不是受外界鬧事人群蠱惑,作為投資人除去理性還要更加的聰明學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