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臨危受命,在武漢奮戰82天,年過古稀的抗疫英雄張伯禮從未有過一句怨言。然而在5月22日兩會的審議現場,作為人大代表的張伯禮卻哭了。回憶起在武漢的這一段經歷,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為之動容。
此前的一段采訪中張伯禮就曾經對這段經歷做過回憶:
“我是1月26日接到任務的,讓我轉天早晨到北京機場集合,我說什么事,他說就是到武漢去。我說多長時間,他們說三個月。我說那么長,我說準備什么東西,他說不知道。我說還有誰,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接到通知準備來。知道當時武漢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準備要來,甚至自己想申請來,但是來那個瞬間……你太厲害了,這么一下觸到淚點上了。”
當主持人追問為什么您回憶起來的時候情緒仍然激動?他說:“一個是悲壯,因為當時武漢情況是很嚴重的,并且我們對冠狀病毒的了解遠遠不像現在了解那么多。所以覺得是中央讓我去,我這個歲數本身在這擺著,說明疫情很重才讓我來負責,否則不會讓我這個老頭來。領導叫你來就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是無價的"
2003年,張伯禮曾組建中醫醫療隊抗擊非典。17年后,已年逾古稀的他臨危受命,抗擊新冠疫情。他提出了在西醫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對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實行中醫治療,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在全部方艙醫院的治療中,中藥使用率超過90%。那段時間,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等等,張伯禮不分晝夜高負荷工作。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
手術之前,張伯禮讓醫院不用征求家屬意見,自己簽字。手術很成功,但手術之后,張伯禮的雙腿又出現血栓,必須臥床。醫生說要至少休息兩個星期。
張伯禮急了,他說自己盡量聽話,多給點藥,最后住院一個星期。
在張伯禮手術后的第三天,他的兒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帶領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漢醫療隊來到了武漢。按照張伯禮的要求,張磊沒有去探望父親,而是直接去了江夏方艙醫院駐地。
按照統一部署,3月17日張磊與援漢醫療隊返回了天津,但張伯禮依然堅守武漢。他說:“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
張伯禮武漢之行簡述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防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疫情防控指導組電話,要求當晚到武漢。72歲的他不懼危險,來到武漢。
1月27日開始,張伯禮院士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
2月12日,張伯禮院士率領209名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該“中醫國家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陜西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組成。
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總計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患者在休艙后,轉到江夏區人民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治療觀察。
據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介紹,張院士作為總顧問,帶領400多中醫專家,奮戰在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他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區查房,為患者拿脈、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個上午出來,防護服早已汗得透濕。
晚上,張伯禮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幾名知名中醫專家會診,在張伯禮院士的指導下,制定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一號方、二號方。后期,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據張伯禮院士自己介紹:江夏方艙醫院有564個患者(輕癥71%,普通型29%),五個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患者除了吃中藥還要打太極、練八段錦、做按摩、做敷帖,做針灸,中醫療法全套都上。截至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